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874篇
科学研究   170篇
各国文化   46篇
体育   308篇
综合类   157篇
文化理论   29篇
信息传播   2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教育哲学缘起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哲学研究的缘起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不能把教育哲学的缘起归于某个单个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教育哲学学科的开设、教育哲学名称的出现以及教育哲学学会的建立。历史上哲学家对教育的言论并不都是教育哲学的研究,教育与哲学也不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教育与哲学之间的联系是后天的、人为的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2.
在教学论学科中,活动理论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欧洲艺复兴时期的人主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杜威、前苏联教育学以及我国教学论工作都对此问题做过探究。根据时间顺序和研究水平,笔将活动教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划分为萌芽、生长、形成和发展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3.
道家道教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规范。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传统伦理学相比,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到之处。前者为它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能性,后者显示了它对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之间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深入研究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建构和发展当代生态哲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4.
20世纪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认识论的更新,表现为:唯理性认识论向经验认识论和建构认识论的转化;整体认识论向个体认识论的转化;接受认识论向创造认识论的转化。这些变革对教育的其他变革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促进了相应的学生观、教育观和教育实践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5.
在寻根思潮的背景下,阿城小说以其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成为文坛上一道新的风景,他在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觉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丰厚的道家文化精神,同时,这也是阿城对文化寻根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6.
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同一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它由“不知”、“知”、“实践检验”、“真知”几个阶段构成。“不知”指主体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而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又不能直接解答的认识状态,它是“知”与“无知”的统一。“不知”是人类认识必然出现的过程,是真理过程的开端。“知”是对“不知”的扬弃,包括不同意见、观点的矛盾运动.其中正确与错误并没有被检验证明,真理与谬误相互纠缠、混杂,难解难分。“实践检验”是“知”上升为“真知”的必经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判别各种意见、观点的真理性。“真知”指主体通过实践区分了真理与谬误,从而达到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真理的过程是标志主体从“不知”所面对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7.
108.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分;同样,言也有"天言"与"人言"之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人言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其穷尽之处,此时正是天言开启之时。道家尚"自然",主张受教育者顺应自然,实现自我观照。用其提出的不言之教、注重人文关怀、一切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等思想来观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0.
青城后山记     
古云“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青城前山是道家修炼、香火旺盛之地,而要感受这“天下之幽”,则需要游其后山了。假期的后山之旅,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藏于道观之后、清幽灵气的青城山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