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692篇
科学研究   102篇
各国文化   55篇
体育   130篇
综合类   66篇
文化理论   63篇
信息传播   5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中国昆曲博物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非物质遗产的日益被重视,如何保护和抢救非物质遗产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是保护和抢救“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博物馆如何收藏和展示昆曲这种无形的非物质化遗产又是新建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课题,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解决非物质化遗产如何和物质化遗产相结合,动态陈列和静态陈列相结合的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2.
彝族地区保存有丰富的伦理档案文献遗产,其资源建设对传承保护,以及发掘利用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有现实意义。论文探讨彝族伦理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必要性,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其资源建设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23.
SDG11.4.1将保护世界遗产的“保护支出”作为评价遗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其处于有方法无数据的状态,亟需具体数据和测算案例支持。利用48处中国UNESCO名录遗产的统计数据对SDG11.4.1指标进行测度和分析,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对4处自然遗产人为干预度进行变化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支出可作为测度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混合遗产、地质公园和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但不适用于文化遗产的测度。2)从资金投入角度看:自然保护地年均投入400万元/km2可作为优质发展目标阈值,年均投入80万~400万元/km2可作为发展状态良好的阈值。3)人为干预度作为扩展指标可以反映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保护状态和趋势,可进一步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类似保护地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中国传统村落根植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其价值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聚落遗产群,是记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的恢弘史诗,是当今世界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保护中国传统村落需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以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25.
杨璇 《中国名城》2022,(7):73-81
当前许多历史城区已在历史和时代更新的大潮中受到破坏,未获得法定保护地位,无法满足城乡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当此类历史城区迎来城市更新与旧改机遇时,主导规划往往在全面拆旧建立新商住组团和全面恢复历史盛景的文旅街区两种模式间游移。以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源”地段城市复兴规划研究为案例,试图提出历史城区阶梯式分级倡导规划的第三种保护更新模式。该方法来源于对城市发展历史真实演进图景的研究和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以厘清城市空间历史价值要素、明确倡议保护对象、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梯度释放开发压力,在改善市政民生的同时重塑有根基、可溯源、能持续、容发展的城市魅力形象。整合从政府、市场到原住民和专家团体的各方力量,实现非法定历史城区的复兴,避免历史城区的假古城化,变真实历史图景为发展共同框架愿景。  相似文献   
26.
工业遗址的现场记录活动一方面可以拯救信息,另一方面也是保护利用等决策的重要参考以及相关工业活动研究的重要资料。国内对于工业遗址的信息采集与记录方式尚处在不断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中国现有9种记录系统的解析,发现存在一个共性现象:即记录中更多关注建筑形式、结构等宏观呈现,而较少对时间和过去活动曾在现场留下的痕迹细节给予微观关注,但后者恰恰是解读一处工业遗址独特性工业活动的关键所在。工业考古学背景的引入恰好可以弥补这点,本文尝试探索设计一种基于工业考古学的记录样式系统,以适度平衡工业遗址现场数据采集的关注偏向,并结合北京二七机车厂的实地调查记录经历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7.
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闭环内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工作效果显著。本文由深度参与冬奥会闭环内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工作的专家,以亲历观察者的视角对相关工作进行梳理和归纳。本文认为,北京冬奥会闭环内系列新闻发布会是在多面现实挑战下的创新突破,是非常成功的国际传播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感召力、提升了中国形象亲和力、增强了国际传播影响力、彰显了中国话语说服力、体现了国际舆论引导力。其传播案例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28.
29.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丰厚的经济遗产。基于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超边际分析方法,在理论层面指出了冬奥经济遗产能够实现分工经济的广化和深化这一作用机制。在实践层面提炼和总结了都灵冬奥会以分工经济激发旅游业潜力,以及温哥华冬奥会实现了大国经济体的成功产业政策等典型化事实,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供给优化、消费需求培育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经济遗产工作的相关成就和经验。最终在理论分析与实践镜鉴的基础上,提出未来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北京冬奥会经济遗产的对策展望。  相似文献   
30.
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了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创造了丰厚的冬奥遗产。基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论述以及冬奥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从促进中国发展、丰富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加快了我国体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步伐,坚定了全民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石、凝聚力量;也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实质,深刻地诠释了“更团结”的实践内涵,拓展了奥林匹克赛事办赛理念;此外,还推动了世界体育发展,凝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对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步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