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7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1.
去年夏天,我带着10岁的爱犬达科他一起去马里兰州的罗克韦尔市探望父母。这次旅行有着特别的意义,达科他自小就是我们家庭的一部分。两年前我移居加州的圣何塞,父母就没有再见过它。这一次我和达科他一起回家,父母感到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212.
正今年5月5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捧着母亲秦厚修的骨灰,绕行台北兴隆路旧宅。骨灰盒上"厚德修身,一生忠党爱国;慈母良师,永世难报亲恩"的挽联,映入了人们的视野。"厚德修身",正是秦厚修名字的渊源所在,凸显出这位出身湖南宁乡,因内战而流离到香港,在生下马英九之后又一路追随国民党来到台湾的大家闺秀在传统中华文化熏陶下出生、成长的背景。1952年,马鹤凌一家从香港迁居台北。  相似文献   
213.
刘勰以“征圣”、“宗经”为论文宗旨,其《文心雕龙-乐府》一文,开乐府诗批评史上“品第类批评”之先河.刘勰在《乐府》中首倡“乐府”为一种文体,认为可与诗歌并列,主张诗声合一,崇雅黜郑,为其乐府论的核心所在.在“诗”与“声”两个方面,“声”主而“诗”次,并以之对汉、魏乐府与齐、梁“艳歌”进行了程度不同、形式不同之批评,得失各俱.刘勰的乐府论虽然有失偏颇,但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14.
小学生本恩在学校吃了亏:"教练的那个笨儿子罗尼,今天三次用球杆把我给绊倒了。"发誓要报仇:"明天我一定要给那小子一点颜色看看"。为解决问题,他的爸爸杰生到孩子所在球队了解情况,也被粗鲁无礼的教练布里斯顿激怒了,竟和他打了一架。受到此事的影响,本恩第二天又和教练的儿子罗尼打了一架,受到了校方处罚。杰生察觉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便以教本恩"看看真正的男子汉究竟是怎样斗争的"为由,带他再去找到球场上的教练。  相似文献   
215.
正主持人龙吟:郑板桥的书画堪称是艺术珍品,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佳作。他创作的《道情十首》几经增改,不仅在当时被很多人传唱,而且一直影响至今。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郑板桥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身边聚集着一批诗书画全能的文化人,郑板桥的创作得到了滋养,并最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一讲,我们一同来品味郑板桥著名的《道情十首》。"道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原本用来演唱道教故事,因而内容多是宣扬消极避世。它以唱为主,伴以独白,也有完全演唱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街头艺术。在南方,"道情"还有个别  相似文献   
216.
正一部《来自星星的你》捧红了现实世界的金秀贤,也为艺术画廊增添了都教授这个人物典型。都教授虽然是来自太空的外星人,可他的名字却是典型的韩国姓名。都姓在韩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姓,在中国则是一个小姓,但是,韩国的都姓来自于中国的都姓,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春秋时期的男神子都。春秋初年,郑庄公击败宋国、卫  相似文献   
217.
218.
张凤 《寻根》2001,(6):50-53
19年前由绮色佳迁至剑桥哈佛,没几个月我们就搬到卫斯理的新家,因儿女对成长之地眷恋非常,我们始终未能再搬。也许沾了这个光,所以1993年,通过名诗人郑愁予及中国作协的金坚范先生、范宝慈女士的安排,我得见冰心女士。  相似文献   
219.
220.
历史视阈中的先秦"德刑之辩"及其现代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周公“敬德保民”、孔子“德政”、孟子“民本”、荀子“隆礼重法”为代表的儒家德治理论和以管仲“法制”、子产“铸刑书”、商鞅“严刑峻法”、韩非子“重法轻德”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相互辩诘。两学派在治国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在其“人治”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借鉴先秦“德刑之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法治的差距,我国推行法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德法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