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3061篇
科学研究   179篇
各国文化   75篇
体育   148篇
综合类   146篇
文化理论   42篇
信息传播   14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成长起来的丁玲,开笔描写的竟是一个充满色情的都市。丁玲在其处女作《梦珂》中塑造了一个在这个色情都市里冲突挣扎的女主人公梦珂的形象,作品既描写了半殖民地都市女性的苦闷,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尚未卷入革命中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市"新青年"的形象。从女性的角度批判了半殖民地都市的色情文化,以及这些都市男性对女性的欲望逼迫。  相似文献   
112.
迟子建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在叙事艺术上着意经营,擅长以温情的笔调讲述“东北家园”伤怀之美故事,尤其是对童年情结梦忆、生态文学写作、精神生态追怀的书写,独具特色富于美学意味,由此建构了她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使读者在阅读中分明感觉到她的艺术气质和艺术审美,卓尔不群、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13.
农民过日子首先要拥有土地,农民在土地上折腾,但他们最后却坚守土地,我把农民这心态称为 "恋土情结".本文试图从分析生命与土地的内在与外在关系方面,融入现代化发展实质,并结合作家纯文学写作的崇高使命意识,来探究中国农民深层"恋土情结"的缘由,进一步突现中国农民对待土地的原生实态.  相似文献   
114.
章认为新历史小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接受了黑格尔关于把握历史的“哲学的方法”的理论的先锋作家的自救。新历史小说中的对中国传统化的哲学、对偶然性因素的重视与转型期作家们的孔子情结、神秘化情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5.
"方言情结"对推广普通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高度统一、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方言情结”会严重阻碍民族共同语的推广进程,从而影响社会交际和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16.
“身在城市 ,根在乡村” ,是解读卜宗学诗歌“绿色的性格”的钥匙 ,对“绿色”的怀念、追寻、向往和探索 ,是卜宗学诗路的历程。正是这种打上了乡土烙印的“绿色性格” ,酝酿了他诗歌的“绿色旋律”。  相似文献   
117.
在中国文学史上 ,山水田园诗的历史源远流长。王维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 ,和盛唐其他诗人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使其具有广泛的欣赏队伍。笔者认为 ,这是因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着别具魅力的审美构成因素。具体表现为 :赏心悦目的感官美 ;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 ;自我人格的强化 ;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8.
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进行描述,并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和探讨了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情节"和民族地域特色以及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19.
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诸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花园>中的范尼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认为简·奥斯丁是个具有浓厚"灰姑娘"情结的作家.奥斯丁善用灰姑娘故事来处理人物的婚姻爱情,旨在提高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是奥斯丁强烈的道德观与教育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0.
陶渊时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