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7篇
科学研究   25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41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叶剑英同志是我国人民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叶剑英的诗词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我国诗词园林中的奇葩,历来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叶帅的诗词是时代的精神和审美意味的有机结合,是一个老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颂歌;它表达了一个人民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博大情怀;它是我国人民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璀璨画卷;它富于审美意味,耐人咀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2.
论《野草》中的时空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探讨《野草》中的时空操作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为鲁迅的思想、心境和想象力决定了《野草》时空描写的主导风格,其时空转换方式则表现了鲁迅独特的思维方式,并在心理时空的意义上同鲁迅的文化视野相融合。  相似文献   
123.
如何入味     
阅读,读出意味才好。如何入味,要靠老师讲。讲,一些语文老师都表示不好意思谈及,因为"讲"很多时候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殊不知,人人又都在讲。有教师在,  相似文献   
124.
古希腊以来,对艺术和美的研究源远流长。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也无休止。实践证明:美的本质是什么,本身就是个假命题。“美从何处寻”?——本文试图从物质的自由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层的积淀等各个方面来论证,美在形式。形式美是美的主要属性。  相似文献   
125.
前一阶段,我执教《古诗二首》一课,教材选取的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陶渊明的《饮酒》两首诗。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的教学意图主要是想通过比较法,以诵读与想象为突破口,从内容到形式对两首古诗进行品味、欣赏,让学生掌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6.
艺术是我们生存本质在意象上的一种集合。从本质来讲,艺术忘情地关注现实社会及未来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况与命运。艺术以其内在的冲击力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昭示着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倾向。  相似文献   
127.
语教育要发展,就要要历史的积淀中新生,在失败的痛苦中觉醒,在时代的如唤下奋进。对于语教育来说,发展一方面意味着开拓进取、勇猛精进;另一方面则意味着返朴归真,回到原点。语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改革热情的推动,更需要人生智慧的指引。本力图着眼于二十一世纪现代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语教育与火的发展这一时代性主题,从宏观上把握新世纪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8.
1877年,德国新黑格尔派哲学家卡普(Kapp)《技术哲学纲要》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技术哲学诞生。1978年第十六届国际哲学大会确认技术哲学为一门新的重要的哲学学科。将技术哲学确立为一种有独到的解释力的哲学纲领这件事,代表了真正的哲学意味,作为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技术哲学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迎接它的辉煌。在我国,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者正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纳西方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联系我国的国情及发展趋势,构建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9.
写作在本质上是自适以他适,自超以他超。写作的“超拔”性对作者而言是自超,对读者而言,则是他超。一部好作品应该有意味,只有当意味包含了真诚与智慧,才能产生好作品。写作还应当遵循一定规律:重过程,轻结论。  相似文献   
130.
《中学教育》2004,(9):2-3
今天的“孤独的鲁迅”似乎意味着那样的境界和心灵正在失去景仰和崇敬,意味着人们纷纷从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当鲁迅的孤独不再来自他本身的超世拔俗,而来自外部的时代性的精神平庸和畸态;当鲁迅不复以他筋骨嶙然的思想刺醒和刺痛现实,相反却只遭到眼神空洞、脸上挂着痴笑的人们无动于衷的漠视,这情形的的确确是极其“可悲与可怕”的! 《孤独的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