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2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匡吉 《语文知识》2002,(1):35-36
祭文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上是赞颂死者的言行,兼寓哀伤之意;形式上则以四言或骈文为主。韩愈的许多祭文,笔法上虽然多有变化,但并未脱尽旧格。惟有《祭十二郎文》(现收入试验本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内容上屏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 “情辞痛恻”(金圣叹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文绝调”。  相似文献   
132.
历代经学家认为,古代出嫁之女在嫁前必先斋戒祭祀于宗庙,是不忘祖并借此学习礼节的习俗所致.但笔者则认为女子嫁前所祭之神不是祖,而是主管婚姻、生育之神高禖.  相似文献   
133.
教师:亲情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情感,它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阻隔,甚至可以进行生者与死者的对话。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章,解读这千古哀情。  相似文献   
134.
读韩愈名作《祭十二郎文》(下称《祭文》),读者也许会注意到下列问题:韩愈何时创作此文?韩愈缘何“鞠于兄嫂”?韩愈如何“齿牙动摇”?这些问题,尽管无关宏旨,但对疏通字句,理解文意,认识韩愈,却也并非可完全忽略之事。本文提供一些看法,疏解三大疑点。  相似文献   
135.
贵池傩与社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祭是最古老的土地之祀,傩戏的最初起源也是官方的“宫廷傩”,两者在从官方进入民间以后内容及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祭祀仪式的演变可见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文化整合的轨迹,官方“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6.
讲课就要备课,备课就是设计如何讲课,我们教师都耳熟能详“备课三要素”: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我看来,研究教材的同时就在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同时就在研究学生。因为一个教师其教学的对象本来就是学生嘛,备课就是设计用什么样的教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不看对象,无的放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所以,这“备课三要素”在理论上可以分着说,实际上在真正认真备课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7.
社神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先秦时期,社神地位很高,社祭是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社神的神圣色彩开始适渐消退。社神在百姓心目中不再是敬畏崇高而是亲切自然,地位呈适步下降之趋势。社神从神坛适渐步入民间,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得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秦汉时期的民间之社有乡社、里社及人们自发组织的私社。  相似文献   
138.
《祭十二郎》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9.
两汉时代,社的性质日益抽象化.社祭时的祭祀与被祭祀者,也由以往对自然的敬畏转而变成一种相对平等的交易,社神的地位开始下落.而乡里之社,尤其是在农村聚落中的私社,则转化为一般的土地祭祀单位,还具有了愈来愈浓重的娱乐节庆色彩,使其成为当时乡村社会中的两大节日.  相似文献   
140.
周代时祭,关乎农事,礼随境变。其中的祠、礿、尝、烝即是指周人在春夏秋冬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活动。然时令的更替,天象物候的变化,冷暖阴阳的不同,农事任务的差异,故而祭祀的对象、祭祀的食物、祭祀的酒器与祭祀的服饰等规定存在诸多不同。且祭祀的物品顺天应时,合乎天道。如此取象自然、因天制礼的祭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