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华珊 《小学语文》2010,(6):38-3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相似文献   
42.
森川竹磎的《鸥梦吟社丛书》和《鸥梦丛书》,比《词话丛钞》还要早十年左右,虽然在规模上不及《词话丛编》,但可谓中日词话研究的先驱,对此应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43.
《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是梅节先生第三次校订出版的词话本《金瓶梅》,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错误较少、可读性较高和接近原著的词话本,但在人物名字的修改、断句和文字的修改等方面仍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4.
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上承孔孟之道,其后并辅之以佛家佛性理论,发展至宋代便成为了二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僧侣主义文化观。《金瓶梅词话》反映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与民间市侩的反德性传统文化的冲突。《金瓶梅词话》中的反德性文化思想,通过系列人物形象凸显,并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45.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其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中国美学史上学贯中西、饱览古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影响,可以说至今还无人企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活的本质是“欲”、“美在形式”、“悲剧美”、“古雅”观等。  相似文献   
46.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名句如“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他在中国词史上有比较大的影响。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一文对冯延巳词有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47.
勾画出他的形象,很难,笔重千钧,因为千年以来他背负着"亡国之君"的恶名;感受他的情感,很易,词唱千古,因为千年以来传诵他的美辞华章。中国的皇帝甚多,如果缺了他,只会少一些叹息;中国历史上诗人甚多,如果缺了他,爱诗者就会生出极大的遗憾,诗  相似文献   
48.
一、李清照词作中的俗语李清照在词中运用口语使语言更通俗易懂,更亲切直白,这在当时典雅华贵的词风中独树一帜。明代杨慎称其词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声声慢》中"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都是口语。彭孙《金粟词话》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所论极是。  相似文献   
49.
《金瓶梅词话》"借宋写明",但在写"明"时作者往往选择明代不止一朝独有的事件,例如朝廷违法借支"马价银",或不止一朝独有的人物,例如"张龙"等来安排情节,表面上模棱两可,使人捉摸不定,但在关键处作品是有严格界定的。我们在明白了《金瓶梅》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后,又结合明代最原始真实的史料《明实录》,即可判定《金瓶梅词话》中朝廷违法借支"马价银"指的是正德、嘉靖时期而绝不是万历时期,进而证实《金瓶梅》所反映的时代。  相似文献   
50.
刘影 《文教资料》2008,(10):6-7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以"沉郁说"论词,他在当时词论已倡导"寄托、比兴、性情、风骚"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所主张的"厚"与"哀怨"融于其中,并用沉郁将之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词学理论体系--"沉郁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