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7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
楼兰之谜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完成了罗布泊西部的探险开始返程。这时,他和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尔迪克发现用于考察的一把铲子遗留在了营地。阿尔迪克返回营地寻找时遇到了风暴,迷失了方向,但却在迷途中意外地闯入了一座古城,他发现了许多文物和雕刻精美的木板、古代铜钱。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计量标准的统一是生活舒适的保障,而在中国,计量标准的不统一印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中国,计量不一致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对铜钱的计量。铜钱是这个国家主要的货币,各地都采用十进制,这也是最简易的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代铸有“正隆”“大定”两款铜钱,其制作之精良,堪与后世机制钱相媲美,为历朝铜钱中所少有。这两款铜钱为当时金统治者为缓解钱荒所造成的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应变措施。然而,“正隆”“大定”两款铜钱使用时间不长,未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反之却为其受累,钱荒愈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直至金王朝为蒙古族所灭,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苏定鸿 《收藏界》2012,(3):74-74
“乾封泉宝”铜钱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所铸的钱币,铸量极少。背纪文“天”、“天府”、“天策”、“策”等,  相似文献   
15.
《收藏界》2012,(12):128
2012年10月15日,即墨烟青路窖头村旧村改造施工现场在挖到1米多深时发现一古墓穴,当地博物馆专家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55枚宋代铜钱和一具尸骨。根据墓穴的风格和出土铜钱判定,这是宋代一个大户人家的墓葬,距今有千余年历史。10月16日上午,就在新发现的宋代古墓南侧不远处,施工人员又发现了用几十块  相似文献   
16.
陈隆文 《天中学刊》2008,23(1):81-83
楚国货币中有良金铜钱牌一种,对其面文的释读学术界看法不一.该钱牌面文应释读为现金一朱、现金二朱、现金四朱,是楚国在特定交换条件下发行的一组特殊性质的货币,其作用可以与楚国其他种类货币兑换使用.  相似文献   
17.
海泉 《收藏界》2010,(1):70-71
按《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罢铁钱,改铸铜钱”。笔者这里所展示的三品铜质“淳熙元宝”小平钱(见图),均系孝宗元午始铸的珍稀币种,也是孝宗继位以后所铸的第三个年号钱。  相似文献   
18.
邹桂山 《收藏界》2010,(10):77-77
有元一代的市场货币流通,采用交钞和铜钱并行的方法,因而在整个元代中金属币铸造较少,只有在早期武宗和后期顺帝至正两朝铸造了一定数量的“大元通宝”及“至正通宝”。至今市场上还能见到蒙文“大元通宝”和汉文“至正通宝”,其价格均不太高。  相似文献   
19.
金朝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铜钱的铸造和管理是这一时期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陵、世宗年间,政府大量收集铜材用以铸钱,又以实行短陌、推行铜禁、屡次限钱等措施力图解决钱荒问题,但收效甚微。铸钱过程中出现的“病民”、“多费”等问题最终迫使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金朝铜钱以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在中国货币史上留下了特殊印记。  相似文献   
20.
董良义 《收藏》2013,(8):68-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