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5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教育   15145篇
科学研究   632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735篇
综合类   312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55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341篇
  2015年   537篇
  2014年   1395篇
  2013年   1090篇
  2012年   1339篇
  2011年   1627篇
  2010年   1390篇
  2009年   1325篇
  2008年   1717篇
  2007年   1246篇
  2006年   849篇
  2005年   787篇
  2004年   475篇
  2003年   514篇
  2002年   397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516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必需·必须错例:确凿的证据是认定错误性质所必须的,因此,必须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辨析:例句中的后一个"必须"用法无误,前一个"必须"应为"必需"。"必需"与"必须"读音相同,但词性和词义均不同。"必需"是动词,常用  相似文献   
74.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是一部研究清人诗文集的重要著作,但也存在一些疏误之处.本文对<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的书名、作者、版本、作者科第等错误予以考辨、订正.  相似文献   
75.
爱德华·萨义德(1935.11.1—2003.9.24)的《东方学》自1978年出版后在东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开东方学话语分析之先河,已经成为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是19世纪西方国家对东方的想象,它不仅是"启蒙时代之后欧洲文化据以在政治学、社会学、军事、意识形态、科学和想象各方面塑造甚至制造东方的一个极为系统化的学科。"而且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  相似文献   
76.
某家知名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一本历史题材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洪武帝驾崩,子朱允(火文)即位,为惠帝。朱元璋的弟弟朱棣发动政变,带兵打进南京篡了侄儿的帝位,史称‘靖难之役’。”短短的两句话中竟存在两处重大错误:朱允是朱元璋的孙子而非儿子,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而不  相似文献   
77.
李建飞 《新闻记者》2006,(12):17-18
词语纠错是报纸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在已见报的文字错误中.有些错误的产生并不在来稿,而是由于编辑修改不当造成的。为来稿纠错是编辑的职责,但如果编辑不能把好稿件质量关,反而误纠,这是很难让人原谅的事。  相似文献   
78.
陈锦春 《图书馆杂志》2006,25(5):70-73,69
《<说文解字>校订本》校勘精良,极便使用。本文试对其中一些衍文、夺文、讹误和标点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以剔刘其微瑕,以期能提高该书质量。  相似文献   
79.
蛛丝马迹·蛛丝蚂迹错例:调查人员对所有票据逐一核对,不放过任何蛛丝蚂迹,终于从中发现了疑点。辨析“:蛛丝蚂迹”应为“蛛丝马迹”。“蛛丝马迹”一词用于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显然,这里的“蛛丝”和“马迹”都应该是细微且不易察觉的东西。“蛛丝”指蜘蛛分泌的丝状物,这不难理解。但是“马迹”又指什么呢?不同的词典有着不同的解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马蹄的痕迹”;一说“灶马(一种常见于屋内灶前的昆虫)留下的痕迹”。相比之下,后一种解释似更合乎情理,因为它较之马蹄的痕迹更小,也更不明显。《常见易错字词辨析》选…  相似文献   
80.
纠错二则     
辛勤 《新闻三昧》2006,(5):41-41
“禁若寒蝉”错了在报纸上曾经看到成语“噤若寒蝉”竟错成了“禁若寒蝉”,列举以下几个实例:《中国矿业报》2005年3月1日:“在权威的领导、专家、学者尚在这个问题上禁若寒蝉的时候,他竟然敢如此造次。”《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3日一版:“一些法官因此而学会察言观色,变得禁若寒蝉。”《市场报》2005年6月25日:“搞得服务员或如坠云雾,或禁若寒蝉。”为什么错得这么普遍?恐怕与未分清两个同音字有关。“噤若寒蝉”是个成语。“噤”:闭口不做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此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杜密回答太守王昱说:“刘胜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