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白沙 《群众文化》2002,(5):37-39
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海岛风情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海洋化艺术,舟山锣鼓便是舟山群岛上美丽的民间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32.
从地方丧葬民俗的角度分析了夜锣鼓的起源,探讨了夜锣鼓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宣扬伦理道德、陶冶情操以及宣讲党的政策等方面的文化价值,进一步解析了夜锣鼓的艺术结构和艺术特色,指出了其生存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3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城市民间软槌锣鼓进行调查研究。结论:运城民间软槌锣鼓的发展受到地域性、时代性、历史文化的影响,经过多种文化的碰撞,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而形成了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民间鼓艺形式;运城民间软槌锣鼓的传承与保护要发掘最原始的形式内容,保护现有的形式特征,更要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打造软槌锣鼓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34.
弋阳腔又被称为"高腔"与"弋腔",是我国江西弋阳地区古老的传统戏剧,它的艺术形式源于我国的南戏,起源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期.自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弋阳腔就备受学术界的广泛研究,近百年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弋阳腔伴奏中的器乐艺术特征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因此,本文在概述研究弋阳腔的基础上,试从弋阳腔概述、弋阳腔传统锣鼓编制、弋阳腔中的跟腔锣鼓手法、弋阳腔的器乐伴奏形式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研究弋阳腔伴奏中的器乐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5.
谢郢锣鼓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创作并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安徽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作为花鼓灯的姊妹艺术,其演奏手法多样、鼓谱丰富、表现细腻,是淮河流域民间打击乐的代表,有"民间交响乐"之称,是研究民间鼓乐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通过对谢郢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其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6.
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锣鼓是一种土家族民众在田地里集体薅草劳作时,伴随锣鼓而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薅草锣鼓历史悠久,锣鼓伴奏、一唱众和、语言质朴幽默、程式规范等是其主要艺术特点。薅草锣鼓主要是用来鼓舞干劲,调节气氛、提高劳动效率,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土家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推介是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7.
客家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沿途迁徙地的影响,又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的交往中形成的多样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文化经典.宁化牌子锣鼓是客家民俗文化重要的代表之一,又是客家民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社会基层,渗透于宗教信仰、寿庆习俗和民间游艺等客家民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对本区域文化身份的确认和民族地域音乐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锣鼓十八番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的表演形式,南昌县位于江西省的中北部,临近赣江以及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锣鼓十八番是当地重要的音乐形式。目前有关南昌县的锣鼓十八番音乐的研究资料并不是很多,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可以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历史演进、音乐特色、在当地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9.
党洁 《北京档案》2011,(5):52-53
锣鼓巷是元大都城的一条南北通道,拥有800多年的历史。巷的东西两侧各有八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宛如多腿的蜈蚣,故南锣鼓巷又被称为"蜈蚣巷"。以南锣鼓巷为界,以东的八条胡同为"昭回坊",以西的八条胡同为"靖恭坊"。明代"昭回坊"和"靖恭坊"合二为一,更名为"昭回靖恭坊"。清代此处属镶黄旗驻地。  相似文献   
40.
樊钊 《百科知识》2013,(13):42-45
一八百春秋转瞬空,天街锣鼓傍垂虹。徐舒曲岸千株柳,漫引莲花什刹风。短褐扶车行里巷,牙旗喝道避王公。通衢磊落行今古,紫禁玲珑一望中。13世纪,元朝把金国时北京的原城址向东向北进行了大幅度移动,并更名为大都。设计和兴建大都的主要负责人是城建专家刘侃和他的学生——水利专家郭守敬。移址的主要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