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化入了戏曲空间。读欣赏优美的唱词,如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融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22.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相似文献   
23.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一折重头戏。王实甫铺写了崔莺莺和年轻书生张君瑞相识相爱到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由于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应试。剧本情节夸张、渲染、细腻刻划了崔莺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作者以写词写诗的艺术功力来写戏写景,语言质朴、华丽典雅、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本折或堪称神光所聚、浑成和谐。  相似文献   
24.
一.在语言上精于雕琢,使读者感受到作品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黑格尔曾说:"戏剧把一种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表现为实在的,直接摆在眼前的,而这种动作既起源于人物性格的内心生活,其结果又取决于有关的各种目的,个别人物和冲突所代表的实在性。"戏曲的抒情艺术必须是从语言层面有目的刻画开始的,这种目的就是使完整的动作情节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中面向受众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   
25.
急急忙忙地讲课、做练习、讲练习.课时压缩得很紧,两节课后再赶另一篇课文。以某教师上《长亭送别》为例.知识整理40分钟,做练习30分钟.只有一节多点的课是真正来学这篇文章的。为什么不能把三堂课完完整整交给《长亭送别》.看看戏曲.听听京剧、昆曲、黄梅戏的不同唱腔,补充点梅兰芳.余秋雨,马兰、甚至李玉刚7而赏读完《长亭送别》之后,”西厢”之旅才刚刚开始啊!金圣叹的点评、林语堂的赞叹、李存葆对《西厢记》的现代解读……一切的一切多么美好.多么深沉。可是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了许多文学作品.记得的很少.熟悉的很少,更遑论热爱了。  相似文献   
26.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  相似文献   
27.
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可谓写尽千古离愁,后人鉴赏该折戏的角度多样,从作者的写法着手也是一个巧妙的突破口.教师可选择一些与作者写作手法相似的抒写离愁的句子作参照例句,重点抓住戏中用特定情态刻画人物内心的场面来鉴赏,同时指导学生训练化用名句、运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长亭送别》备课教学。  相似文献   
29.
郭沫若曾说:"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记》的语言既有诗词般的绮丽华美,又有口语似的生动活泼,书的第四本《长亭送别》一折堪称代表。  相似文献   
30.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知识没有系统的介绍,以致造成一些学生对比较接近的艺术表现手法分辨不清的现象,出现误解。有一次听《长亭送别》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