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6 毫秒
41.
爱情是什么?《诗经·邶风·击鼓》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美好永恒的爱情誓约让后人仰望不已.相携到老就是真正的爱情吗?真正的爱情具备哪些元素呢?通过对《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元素的重新审视,我们会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2.
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多选用《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两个教学文本。苏教版第五模块(必修)本的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关涉“亲情”“爱情”“友情”,《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专门指向“爱情”这个复杂话题。对于崔莺莺与张君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传统的解读角度都是正面的.意义评价也都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43.
施桂芳 《语文天地》2009,(12):21-22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问美人”的艺术风格。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先来看看前人对本文的点评:  相似文献   
44.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王实甫作品的语言极为后人所推崇。《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更是情境交融,“情由景生,境由情现”,因而有人称之为“诗剧”。在这一折中,作者的典故运用也很有特色,有的借前人诗句抒发感情,有的用神话故事显情达意,或直引,或化用,使语言灵活多变,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45.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粱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文采华美的原因所在。因此,鉴赏《长亭送别》一课曲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46.
西楼:积淀丰厚文化内蕴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楼”一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大凡喜爱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在唐宋诗词中,“西楼”是个高频率的经典意象.譬如:  相似文献   
47.
王双寿 《陕西教育》2008,(1):115-115
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和柳永的《雨霖铃》,一篇写于元代,一篇写于宋代,前者是元杂剧名折,后者是宋词名篇,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应无共同之处。但在教学中我意外地发现,这两篇佳作本身除了体裁明显不同以外,在其他许多方面却存在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即使有差异也是大同而小异。这的确值得我们比较、玩味。  相似文献   
48.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长亭送别》。现在让我们借助学习《窦娥冤》的方法,来确立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49.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课堂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策略,以体验莺莺的心情为突破口、以鉴赏景物描写为桥梁,我重点设计了“试与莺莺共悲愁”和”一枝一叶总关情”两个话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0.
张明佐 《教书育人》2006,(12):24-24
笔者担任了一次全市高中语文教学竞赛的评委,参赛课题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与王实甫先生的《长亭送别》。总体感觉老师们的课上得比较精彩,各有特色,都使用了多媒体,有的老师还自带了笔记本电脑。但细细想来,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不妨放大一下,乃至设想下去——如果平常的课也都这样“鼠标点点点,画面飞飞飞”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