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1.
"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较为频繁,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种手法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我觉得有了解的必要。现今结合课内外的古诗文对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作一点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62.
学习《长亭送别》,师生共同赏析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诗歌意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后,我拓宽了教学内容,以加深课堂的厚度。我说:“‘碧云天。  相似文献   
63.
长亭送别》中的【叨叨令】时常被人们忽略,而其中运用的叠字艺术,不仅在音韵上产生回环流转、一唱三叹的效果,还成功地突出了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通过【叨叨令】,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人物心灵中跳动的爱情旋律,而且可以窥见激荡着巨大情感浪潮的人物心灵。  相似文献   
64.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朝阳下,小河边,晨曦中的露珠正在草尖打转;夕阳下,树林间,天边的云彩互相斗艳。空气中充满了泥土和清草的味道,目光所及.都是一眼清澈。即使是冬天,也如下文般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65.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稼轩历经宦海沉浮,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真是愁到极致则无言,“欲说还休”。而今“愁”是什么,“愁”有多少,理不出头绪,掂不出轻重,更不知从何说起。一折《西厢记·长亭送别》全篇剪不断,细梳理,尽离愁。为抒离愁,王实甫不是“欲说还休”,而是苦心煞费,全力经营,尽量说透。  相似文献   
66.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4期上刊登了姜夕吉老师的《从“口占一绝”看崔莺莺的悲剧命运》一文。因近日执教《长亭送别》一课,重又阅读姜老师的文章.就“口占一绝”这首诗在文章中的运用。产生了与姜老师不同的看法。现具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7.
李叔同的《送别》自1914年诞生至今已一百多年了,现在的中学生都会唱,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这首歌作为学堂乐歌有儿童版的,听起来是-语百悦,轻快甜蜜;有青春版的,听起来则淡淡忧伤,怅然若失。还有许多专业的歌手也很喜欢唱《送别》,李叔同那“悲欣交集”的特殊人生境遇在旋律的飘逸中最能漾起人们情感的涟漪。似乎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别都包藏于《送别》的词曲之间。  相似文献   
68.
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可谓写尽千古离愁,后人鉴赏该折戏的角度多样,从作者的写法着手也是一个巧妙的突破口。教师可选择一些与作者写作手法相似的抒写离愁的句子作参照例句,重点抓住戏中用特定情态刻画人物内心的场面来鉴赏,同时指导学生训练化用名句、运用典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69.
新课程改革若干个年头了,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读了,问了,说了,演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充分了,但语文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出现了“课上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寥寥”的现象。有人感慨语文教学是最辛苦的了,有时为了一节课要查大量资料,结果吃力不讨好。比如有老师教《长亭送别》,找《西厢记》影视材料,从学生中选演员扮演杂剧中的人物,让他们背台词,选场地,备道具,  相似文献   
70.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