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稼轩历经宦海沉浮,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真是愁到极致则无言,“欲说还休”。而今“愁”是什么,“愁”有多少,理不出头绪,掂不出轻重,更不知从何说起。一折《西厢记·长亭送别》全篇剪不断,细梳理,尽离愁。为抒离愁,王实甫不是“欲说还休”,而是苦心煞费,全力经营,尽量说透。  相似文献   
72.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4期上刊登了姜夕吉老师的《从“口占一绝”看崔莺莺的悲剧命运》一文。因近日执教《长亭送别》一课,重又阅读姜老师的文章.就“口占一绝”这首诗在文章中的运用。产生了与姜老师不同的看法。现具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3.
谈谈《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是本色派,要求语言体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一是文采派,主张词藻富丽,王实甫便是文采派的代表。明初著名戏曲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王实甫的语言是很有特色、极具功力的,这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  相似文献   
74.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5.
新课程改革若干个年头了,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读了,问了,说了,演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充分了,但语文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出现了“课上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寥寥”的现象。有人感慨语文教学是最辛苦的了,有时为了一节课要查大量资料,结果吃力不讨好。比如有老师教《长亭送别》,找《西厢记》影视材料,从学生中选演员扮演杂剧中的人物,让他们背台词,选场地,备道具,  相似文献   
76.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77.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78.
备课工作正如人的消化过程,是咀嚼、体味、消化、吸收、排泄的过程,就语文学科来说,“吃”即咀嚼的过程,是备好课的基础。“吃”就是“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各种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具体的教学任务,做出周密的安排。抓住备课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79.
背景:从高中上溯初中.就新课程回顾老教材.兼顾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对于《辛德勒名单》、《威尼斯商人》、《枣儿》、《等待戈多》、《玩偶之家》、《雷电颂》、《雷雨》、《罗密欧和朱丽叶》、《三块钱国币》、《茶馆》、《窦娥冤》、《长亭送别》、《闺塾》、《哀江南》等剧本类课文并不陌生,但不陌生不等于没有困惑。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