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门阀政治作为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当时三个层面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其一是汉末之后的社会动乱强化了宗族关系;其二是在战乱造成的人口稀少经济凋敝情况下,门阀政治能使朝廷上和地方上的行政运行对国家财政的耗费都相对较小以为适应;其三是缺少纸张不能印书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垄断。  相似文献   
13.
《魏书》“秽史”之名流传至今。从《魏书》在北齐得“秽史”之名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看,《魏书》“秽史”之名与此期间的门阀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魏书》被污为“秽史”,实质上是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时期,出现了士族门阀政治.关于这一时期的士族门阀政治与贵族社会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没有确定的说法.在这一方面,日本学者提出“六朝贵族制”论说,它是在比附西欧中世纪贵族社会基础上,同时结合日本自身历史而提出的.但是这种论说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没有准确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没有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政治不同于西欧中世纪贵族社会,也不同于日本古代贵族社会.因此,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政治虽然具有贵族社会的一些特征,但是它已经不属于贵族社会.从宏观考察魏晋南北朝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南朝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皇权政治在这一曲折反复的变化过程中,本身也起着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东晋皇室婚姻是东晋士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东晋皇室婚选标准,皇室婚姻的特点及皇室婚姻与政治关系的进行探析,试图说明,在研究东晋士族婚姻和门阀政治时,皇室婚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政治特征和门第观念三个方面,论证了门阀士族形成于东汉。  相似文献   
17.
晋宋之际 ,政局多变 ,已趋于衰落的门阀士族积极投身政治运动 ,期冀在新王朝重振家声。随着刘宋皇权的日渐加强 ,统治者对门阀士族采取了种种限制、打击措施 ,迫使他们不得不从竞进转向退让 ,一步步退出了权力中心  相似文献   
18.
在以门阀政治为特征的东晋政局中 ,士族与皇帝分享权力 ,士族有时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桓温、桓玄父子均以取得皇权为目标 ,最终却连门户也无法保全。桓温的失败在于没有充分理解门阀政治的运行规则 ,打破了门阀政治的平衡原则 ;桓玄的失败则体现了士族势力的整体衰落。  相似文献   
19.
南朝时期,皇权重新主导了官方文化事业建设,官方组织了参与程度深浅不等的各类史学撰述活动,在国史、起居注、典章制度、谱学等史学领域取得不俗成就。南朝官方史学发展,离不开门阀士族的广泛参与。门阀士族以浓厚的撰史意识和活跃的史学实践,完成了南朝史学官修与私撰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南朝官方史学乃至整个南朝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永嘉之乱,名士、高僧大量南徙,江左佛教盛于一时,"士大夫佛教"和"王室佛教"正式形成,佛教开始了上层化的传播路线.高僧与士族、王室交游频繁,佛教在义理与物质两方面均获得很大发展,但也因此卷入了士族间的权力争夺.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庾冰、何充关于沙门应否致敬王者的争论,是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案例,此前研究多从伦理层面的解释是不具说服力的.本文将争论置于门阀政治的权力格局之内,从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门户之争的角度重新加以考察,以见江左佛教在兴盛背后尴尬的处境,及世俗权力对中土佛教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