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南京条约》标志着为中央帝国所奉行不悖的“朝贡体制”,正在被一种崭新的“条约体制”所渐次取代。一向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被迫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22.
毛泽东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并力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凡是把毛泽东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与闭关锁国生硬地联系到一起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3.
在研究西方媒介史时可以发现,从16世纪到17世纪,荷兰是世界出版业的中心。——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而且,关于荷兰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历史现象: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当日本闭关锁国时,为何仅向荷兰打开了大门,许多荷兰出版物被翻译成日语,以至于西方的学问在日本被称为兰学?  相似文献   
24.
在近三十年中国再次崛起的同时,新一代史学家对明清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也出现很多新发展。这些史学家提出不少崭新的见解,反驳许多关于中国明清时代的传统观点———像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抑制市场、轻视科技、缺乏产权保障及法治精神等,都被他们质疑或否定,然后对明清历史作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25.
赵广举 《学周刊C版》2010,(2):179-180
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破坏了商品经济的独立、自由原则,造成了国内市场的狭窄,造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海外市场的缺乏.使自然技术很难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26.
汪玉凯 《学习之友》2010,(12):34-36
中国的改革和人一样,经过30年后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过去的30年虽然有问题,但还是成功的,从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走到今天,改革取得的成就很不容易,但是随着改革走进30年这么个坎,改革本身进入了一个战略转折期。  相似文献   
27.
近代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关锁国政策是19世纪初期发生在东方国家的一种共同的政治现象。其中以中、日两国尤为突出。该政策实行的根本原因是两国长期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这下促使两国政府在政治上闭目塞聪,盲目自大,而且在经济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两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为西方列强国家打开两国大门提供了便利,对两国从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意大利著名作家但丁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仔细想想,这句话也有偏颇之处。其实,这句名言是把双刃剑,在"走自己的路"的同时,又将人推向一意孤行的深渊。历史证明,"走自己的路"也要倾听别人怎么说。项羽当初如果听从部下的忠告,兵败后能听取渔夫"东山再起"的良言,那么,"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假如清朝统治者不盲目自夸自己国力强盛而闭关锁国,多倾听良臣的声音,多了  相似文献   
29.
鸦片战争后清廷的闭关体制虽然被冲开了缺口,但“闭关锁国”思潮并没有得到清除。这一思潮在战后的惰性延续,表现在经济、化、海防和外交诸方面。其延续的原因,主要是华夷观念的影响、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和清廷统治在政治上的神经脆弱。这一思潮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30.
自明朝晚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逐步形成了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内容:限制通商口岸、实行洋行制度、限制外国商人行动、限制出口物种与数量。主要成因:政治上,天朝帝国的思想、超稳定的政治结构、防范汉人与外夷联合、维持沿海安全等;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大的国内市场、有限的购买力等。这种闭关政策虽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总体上仍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现阶段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既来之不易,又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