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职工教育》2006,(10):F0004-F0004
国画大师高希舜入门第子中央书画院院士中国书面研究社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合研究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东方书面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民革年山书画社理事北京石景山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翠微山房画廊首席画家高级美术师刘玺生,字墨农,生于1941年。自幼酷爱绘画,早年曾得到溥  相似文献   
12.
寇月朋 《收藏》2014,(5):148-149
苦铁不朽——纪念吴昌硕诞辰一百七十周年作品专场震撼登场 在中国新旧文化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吴昌硕(别号缶庐)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键人物,亦是金石画风从晚清过渡到民国的主要传承者。在近现代画坛,其地位与影响力无人能及。他的艺术影响直至其后的二三代人,众多近现代绘画大师投其门下,执弟子礼。他的艺术也得到金石画派之外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的回响,并播及日本,影响河井仙郎、长尾甲等。他们或经吴昌硕亲授,或间接受益于吴昌硕,  相似文献   
13.
陈儒斌 《收藏》2014,(5):130-136
1930年,年逾古稀的齐白石大师在北京结识了一位年仅26岁的来自美国的艺术家野口勇。两人一见如故,亦师亦友,切磋画艺。在6个月的交往中,齐白石的艺术对野口勇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野口勇在北京的生活经历,也成为他一辈子难以忘却的中国情结。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博物馆(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Art)和纽约野口勇博物馆(Noguchi Museum)联合主办的"野口勇与齐白石:北京1930年"特别展览,从2013年开始至2014年5月,在密歇根大学博物馆、纽约野口勇博物馆和西雅图弗莱艺术博物馆(Frye Art Museum)陆续展出。  相似文献   
14.
乔志强 《收藏》2014,(17):30-35
民国时期的中国画坛,上承清代"以地别为派"的余绪,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三大地域性的绘画流派,即以金城为首的京派、以吴昌硕为首的海派和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派相比较于具有较为浓郁商业活动色彩的海派和以提倡"折中中西"为鲜明艺术主张的岭南派,京派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大本营。在京派绘画的发展和民初的北京画坛,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  相似文献   
15.
齐白石老人生前的画卖得并不贵,1910年,吴昌硕给他定的润格为4尺12元、5尺18元、6尺24元、8尺30元、册页折扇每件6元。1922年,老人的画友陈师曾到日本去,带了老人几幅画去卖,其中《杏花》等数幅每幅得价100元,2尺纸的山水一幅卖得250元.  相似文献   
16.
陈师曾的历史贡献在于顺应时代潮流、主张采人之长,中西融会,实现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尤其卓越之处在于、以非凡勇气肯定中国文人画的进步性,引发重建民族艺术的思考。并身体力行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意笔人物画,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张楠 《收藏》2018,(12):38-53
汤定之,一个淹没在历史中的名字。他的作品在博物馆藏品中凤毛麟角,后世对其生平更是知之甚少,但翻开尘封已久的民国期刊,你会常看到他的名字,看到他的画,他的题字,感受他身上散发的民国文人的温度。他是民国最早一批成立的画社"宣南画社"的导师,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与金城、吴待秋出生于同一年,同民国大家陈师曾、陈半丁关系深厚,余...  相似文献   
18.
刘天琪 《收藏》2009,(4):39-42
翻检中国绘画史,以擅画或擅理论名于世者,皆不乏其人,然二者兼擅却寥若晨星。综观近现代中国画坛,其二者皆为翘楚者,当推义门陈师曾。  相似文献   
19.
钱芳 《收藏界》2010,(10):101-102
陈师曾(1876-1923年),名衡恪,号槐堂、朽道人,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著名的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和活动家。陈师曾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陈宝箴、父陈三立,弟隆恪、寅恪、文恪、登恪均各擅文史并卓然成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在现代性的视野下,探讨陈师曾在近代传统意识危机时构建中国文人画自我认同和合法性的方法和策略,探究其不中不西之学新传统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