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5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8篇
教育   24560篇
科学研究   1071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584篇
综合类   516篇
文化理论   31篇
信息传播   662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580篇
  2021年   686篇
  2020年   731篇
  2019年   809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1083篇
  2016年   966篇
  2015年   1242篇
  2014年   2801篇
  2013年   2225篇
  2012年   2010篇
  2011年   2258篇
  2010年   1720篇
  2009年   1691篇
  2008年   1761篇
  2007年   1421篇
  2006年   970篇
  2005年   834篇
  2004年   645篇
  2003年   515篇
  2002年   493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49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理 《网络传播》2006,(7):12-13
信息社会对著作权的限制和例外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更给著作权的实现提供了保障的手段。从而,著作权人有可能不再依靠法律,而由著作权人自己捍卫其权利空间。由此产生了网络环境下的利益失衡:著作权人的权利越来越物权化;权利限制和例外几乎成为一纸空文。各国的立法者都在新一轮的网络立法中注意重新实现著作权人和使用者、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92.
继承了“超女”元素的选秀节目蜂拥而至,显示市场限制和内容规制的结果未必能合乎主管者的期望。[编者按]  相似文献   
93.
陈志宏 《图书馆论坛》2004,24(6):234-238
结合我国新著作权法的有关条款,从地域、时间、范围和权能等四个方面对著作权的限制作了阐述,并指出了著作权限制的原由和网络时代著作权限制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4.
汝鸣 《新闻世界》2004,(10):75-75
“错了!”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人认为我搞错了。因为,人们在删改新闻稿件中,通常是说“忍痛割爱”,意思是说为了使章更加精炼,更能突出主题,或由于版面限制,不得不忍痛删除自己作品中的某些“得意之笔”。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这种删除本来就应该称作“忍痛割赘”。  相似文献   
95.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林新华 《新闻传播》2004,(12):45-47
在新闻从业队伍中,地市报(本文不含直辖市和省级市的地市报)记者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并不缺乏素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资源。但是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他们同样有一个苦恼,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的确,相比于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和省级新闻单位而言,地市报记者缺乏动辄就能形成全国影响的大新闻素材。但缺乏并不表示就没有,并不就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97.
《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并不甘心失去权力,因此需警惕新一轮的权力扩张冲动  相似文献   
98.
与普通行业相比,垄断行业不仅工资水平偏高,而且工资增长过快。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呈日益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99.
隐性采访的双重制衡--法律限制和伦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阳 《今传媒》2005,(2):20-21
一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其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  相似文献   
100.
因为信息内容的特性.地方电视新闻的传播很难跨越地域限制.像娱乐节目那样产生全国影响。但是.各地民生新闻的高收视率,说明地方电视新闻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