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341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45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9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陕北秧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美学特色,挖掘倡扬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2.
陕北民歌通过国际之间的产业化传唱,从而使得陕北民歌的文化艺术价值进一步发展。由于受到地域语言、文化的限制,陕北民歌被大量翻译成外文进行传唱。本文通过阐述陕北民歌的文化产业价值,分析当前文化产业背景陕北民歌的艺术传播,进而对陕北民歌的英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3.
《老年教育》2006,(4):19-19
1936年10月15日黄昏,夕阳西坠,残阳似血。位于六盘山下环县一个叫耿湾的小镇上,走来一队经过长途跋涉而非常疲惫的红军。战士们褴褛的衣衫和满面的征尘,使整个队伍笼罩在一种悲壮的气氛之中。看天色将晚,指挥员一声令下,三个营的红军队伍决定夜宿耿湾镇。将士们准备美美地睡上一觉,而后再向这次长征的终点一一陕北根据地进发。毕竟,他们已经来到了陕甘边界,根据地已经遥遥在望了。然而,随着第二天清晨嘹亮的军号声Ⅱ向过之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惨痛消息不胫而走,夜宿耿湾的300多名红军将士在夜里突然死去。他们身上既没有受伤的痕迹,脸上也不带任何痛苦的表情。经过了千万里转战和无数次枪林弹雨的300多名红军将士,就在即将到达根据地的前夕,不明不白地在耿湾镇魂归天国。  相似文献   
74.
75.
陕北秧歌是我国西北部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陕北秧歌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陕北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陕北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陕北秧歌的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76.
试论陕北地方文献与陕北地方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地方文献与陕北地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陕北地文化是陕北地方文献的产生基础,陕北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陕北地方文化,并对陕北地方文化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影响当地群众心理,有助于当物质文化建设,有助于研究当地历史和现状,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艺术等。  相似文献   
77.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解决战时液体燃料供应问题,决议勘探陕北石油。经过对陕北地区石油地质勘查,国民政府在陕北专门成立油矿探勘处。最终石油勘探成功,后将原油进行提炼,并第一次炼出汽油。本次勘探是国民政府寻求战略物资一次大胆且艰难的尝试,为其后的石油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陕北方言词语相当丰富且饶有趣味 ,而《陕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指要》一书词汇部分在把普通话与陕北话对应罗列时疏漏过多。本文有针对性地做了摘要性补充 ,对相关的理论阐述进行商榷并谈及陕北方言词语的特点 ,以期为陕北人学习、测试普通话提供更广泛的参照 ,为完善作为普通话测试权威的该教材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语料。  相似文献   
79.
因为美生命才延续——浅析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称民歌为“酸曲儿”,反映男女情感性爱的占大多数,深藏着最浓重的人生情调,最强烈的悲怆之美,因为情,因为爱,陕北人没有迷失自己,在民歌里体现出一种健康正常向上的人类情爱。  相似文献   
80.
常州道情不仅是一种地方曲艺,更是常州人曾经的文化符号。文章针对常州道情存在的文化、性别、流派“三大缺失”,对百余年来常州地方曲艺出现的生存危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性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