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7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46篇
信息传播   1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古代类书的编纂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工具书。类书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创体两千年来对于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作用。《尔雅》可视为类书的萌芽。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曹魏,最早见于录的第一部类书是三国黄初元年(220)的《皇览》。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官修类书。宋元类书种类繁多,北宋初年出现了名的“宋初四大类书”。明清时期类书走向兴盛和衰亡。清代的类书编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类书的体例益精、种类、数量益巨、检索愈方便,是对历代类书编纂成就的总结,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化的传入、自然科学的兴起,有些事物已难以用简单的事类来概括,类书的编修由盛传衰,,逐渐销声匿迹,其间达百余年之久。  相似文献   
142.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交通线,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血脉。尤其在革命年代,大运河被赋予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通过引入大运河这一线性文化遗产,把人物、故事、遗址串联成体系,探究徐州大运河文化传播现状存在传播途径单一、体系化缺失、辨识度不高、文化育人功能缺位等问题的解决办法,构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融合发展的大运河徐州段文化传播路径,对大运河徐州段的文化资源梳理、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3.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  相似文献   
144.
分析大运河生态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关系,理清古老的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文明成果,将大运河生态文化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源动力.不仅从上下联动、生态补偿、流域性平衡、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提出传承运河生态文化、构建美丽运河建设机制的建议,而且就以运河生态文化引领打造美丽运河三条走廊,提出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修复河岸环境...  相似文献   
145.
历史上的气候与漕运问题值得关注,《清口灵运碑》记录了天启六年(1626)气候异常与通漕不畅的史实。该年南旱北涝导致黄强淮弱,洪泽湖无法蓄积足够的淮河清水冲刷黄河泥沙,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以及黄淮运交会处的淮安清口,漕船大量滞留积压。作为应对之策,治河没有采取工程量巨大的另开河道之策,而是在人为疏浚的同时采取了相对简便易行的求助神灵的办法,祈祷黄河水神金龙四大王减弱黄水以不侵淮,又祈祷淮河水神张将军增强淮水以御黄,希望清口故道畅通。祈祷后不久,恰巧大雨倾盆,旱情缓解,漕运通畅。事后为兑现所谓河神显灵的承诺,修庙立碑,奏加封号,这一过程促进了水神信仰的传播。黄淮运关系协调是漕运系统正常运转的保证,神灵信仰作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手段,尽管充斥着迷信荒诞的成分,但在灾害应对和河漕管理中也起到了安定人心、组织动员等作用,展现了传统时代治黄为保漕的国家治水理念。  相似文献   
146.
以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借助Python爬虫技术采集游客评论数据,并使用网络文本分析法进行高频词、语义网络和情感倾向研究,全面评估大运河遗产的游客感知。研究发现: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积淀、江南运河风情在青果巷游客感知中得到充分体现;游客对青果巷持有较强的积极情感,然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仍存较大空间。最后,从保护为先、文化整合和创新利用等方面给出了提升大运河遗产游客感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7.
<正>淮安地处南北大运河的中段,居水陆要冲,府城乃漕运中枢,河下为盐务重地,王家营是交通换乘枢纽,造船业发达的清江浦同时又是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驻节地,而板闸则是钞关所在,诸地繁华,并雄一时,"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1]。其中,板闸居两淮之咽喉,因榷关之故辉煌数百年。钞关的昔日盛景虽已不再,但地表残存遗迹与考古发掘的古河道、堤坝、水闸、码头、建筑基址等遗存,正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往事。  相似文献   
148.
伴随着漕运以及水上商业贸易的空前繁荣,隋唐运河既有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在宋代不断拓展——从漕粮到百货、从漕运到纲运、从"漕渠"(人工河渠)到"运河"(通常水道),并且形成了与其作用地位相匹配的中央、地方专职管理机构体系,从而在整个水系指称的定名、服务京畿地区的定本、完备管理制度的定型等方面,为后世所沿袭遵循。  相似文献   
149.
王元 《档案与建设》2020,(12):70-73
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中国漕运体系的载体,漕运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大运河的演变。因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为了实现漕运功能,中国大运河一直处于不断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150.
北魏的法制建设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前承汉、魏、晋以来法律的精髓,后启隋唐以降中国封建正统法律的先河,为中华法系的正式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北魏的法制成就与孝文帝的努力密不可分.他进行了著名的法律改革,推进了北魏法制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