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7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46篇
信息传播   1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目前,电视剧《隋唐演义》正在热播,其中的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英雄,像秦琼、程咬金、李元霸、罗成这些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些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大多确有其人,但其事迹与小说中描写的、电视上演的相差不少,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在此介绍一下,也好让大家了解隋唐好汉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82.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3.
春笋那样拔节般成长,潮水那般推进式席卷 保持昂扬、豪迈的生长姿态20年 只因为我们扎根在 东海之滨,大运河头,西子湖边,钱塘江畔 更因为我们诞生在这个高速时代  相似文献   
84.
85.
86.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所流经区域的景观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运河本体的遗产价值以及运河生态环境,都是沿线区域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考量要素。现阶段,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研究整体滞后于实践发展,保护和利用的规划、实施管控和文旅发展等方面在实践中也因为价值理念的认知、缺乏科学系统理论指导和健全法规与机制支撑等等困境而出现了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遗产这一重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效。在梳理现有文献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践现状,揭示了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的挑战和现实困境,为科学保护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以及动态连贯性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7.
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古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浑融整合,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多色调景象,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8.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基因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河南大运河在大运河流经省份中具有特色资源优势.文化和旅游融合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题中之义、时代趋势.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基于建设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构想,提出构建"一核一带四区"的空间布局,以生态整治和文化传承两方面为着力点,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开发文旅产品,塑造鲜明的"隋唐运河"IP品牌.最后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措施落实等方面保障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89.
训诂学的特色,旨在彰显训诂学在语言学界有着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从其由来和发展讲,先秦训诂学的萌芽说明它是为了读通典籍和"经世致用"而产生的;到了汉代,训诂学体系已基本成型,并奠定了其在经学中的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并宋元明时期,是训诂学的继承和完全定型阶段,其内容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迨及有清乾嘉年代,为训诂学大繁荣时期,堪为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渊海,无论在文字、音韵、训诂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近现代为训诂学的平稳过渡期,训诂学研究方法应作进一步调整亟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90.
隋唐时期,伴随着隋唐政权对高丽的征伐战争,被俘获的高丽人不断迁入中原地区.唐高宗时期,高丽人开始人迁河西地区,对高丽人在河西情况的研究,日本学者在引用史料时存在失误,对此,本文进行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