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7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2篇
教育   12759篇
科学研究   992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93篇
综合类   368篇
文化理论   36篇
信息传播   121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346篇
  2014年   1049篇
  2013年   975篇
  2012年   1300篇
  2011年   1342篇
  2010年   1149篇
  2009年   1096篇
  2008年   1207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864篇
  2005年   874篇
  2004年   949篇
  2003年   931篇
  2002年   474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当前俄罗斯在人口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人口方面,主要表现为数量的持续下降和结构性失衡;在就业方面,主要是与国家经济持续衰退和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转轨相伴随的失业和隐性失业压力加大。两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为严重的社会危机。虽然俄政府面对危机已经采取了种种积极应对措施,但由于引发危机的原因是多样性和深层次性的,危机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较好地解决。  相似文献   
72.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以完全或部分不公开职业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活动。目前,隐性采访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此也引发了关于隐性采访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争议,也使新闻机构面临越来越多的侵权诉讼。如何正确把握隐性采访的尺度,避免陷入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的禁区,是新闻机构必须认真思考并妥善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隐性采访要重视政治性导向,要通过事实真相的报道反映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使人通过新闻报道迅速领会媒体在宣传什么,反对什么。…  相似文献   
73.
韩放 《记者摇篮》2006,(8):30-30
隐性采访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采集到公开采访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揭露大量腐败、黑暗的社会现象,满足受众知情权及其对媒体惩恶扬善的心理期待,赢得了百姓的掌声和记者们的喜爱。但隐性采访也存在法律及道德上的悖论,只有对其进行规制,才能使隐性采访合理有序发展。一、隐性采访的限制1、记者伪装身份进行隐性采访应慎重。伪装身份意味着欺骗,应当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当欺骗比起对方的卑劣行径是微不足道的,揭露这些卑劣行为对于公众极为重要,通过公开采访又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时,隐性采访才可以认为是正当的。记者不能伪装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74.
隐性采访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它特殊的采访方式--记者为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有意地隐藏起来,而遭人议论,是非难判.但一旦产生,它就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其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其最终的作品往往要展示给公众.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广泛存在,并且有蔓延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75.
图书馆自身知识管理的网络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在对图书馆自身知识简单分类的基础上,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不同特点,探讨了各自的管理方法,提出了网络实现系统的建议模型,并讨论了模型的局限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6.
隐性拒借问题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对隐性拒借概念的形成和内涵作了探讨。认为隐性拒借是开架服务时代拒借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了产生隐拒借的两个主要原因,软性原因和刚性原因。  相似文献   
77.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78.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79.
知识管理模式--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定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特点和知识管理的内涵,指出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必须采取知识管理的服务模式方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动,求得更高境界的发展,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做好知识导航。  相似文献   
80.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