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3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天津教育》2012,(2):2
天津市和平区艺术中学是一所以美术为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艺术特色完中校。学校管理规范严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校历届美术高中毕业生均有75%以上进入高等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深造  相似文献   
32.
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语言为本,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作为内核的。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就担负起让学生学会掌握这个工具,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工具的任务。  相似文献   
33.
白羽原名宫竹心,1920年代初他与鲁迅的交往,对其日后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对此存在着误区:一方面,鲁迅对落拓文学青年的热情被强调,却忽视了他的冷热变化;另一方面,鲁迅及新文学观的影响被凸显,却屏蔽了白羽武侠转向的内在原因。这跟二人文化身份的不对等及新旧雅俗文学的等级划分不无关系。如今,新文学所象征的高雅品格已黯然退色,但在白羽的评述中仍不乏文学精英意识招降纳叛的企图。  相似文献   
34.
散文品美     
雅俗美 试着提出雅俗美。赵翼在《陔馀丛考·雅俗》中说:“雅、俗二字相对,见王充《论衡·四讳篇》……然则雅、俗二字,盖起于东汉之世。”这里我用作偏义复词(指文雅和粗俗),来说明从粗俗、丑陋的东西中挖掘出文雅、雅正的意义,也就是从不美处写美。  相似文献   
35.
马海涛 《考试周刊》2014,(77):33-3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有效地运用陌生化教学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到理想的审美教学情境中,唤醒潜藏的创造力、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6.
要教好作文,首先要在“意趣”方面做文章。而和美教育思想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正是从学生的意趣出发,倡导和谐施教,以美育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37.
吴惠琴 《文教资料》2014,(13):82-83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将音乐与学生的心灵相互融合,就能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利用让音乐与学生心灵相互融合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走进音乐世界,领悟音乐的真谛,感受到音乐课堂的魅力。文章主要从学生、教师两方面调查分析,论述音乐与心灵相融的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及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8.
李凌 《教学随笔》2014,(7):94-95
逆挽诗又叫逆转诗、抑扬诗、陡转诗、雅俗诗。逆挽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足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峰之势,化腐朽为神奇,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39.
正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地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本人所在的学校近年来推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并提出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课堂上讲授不得超过20分钟。这种模式虽然有明显效果,但有些死板。笔者在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教"与"学"谁先谁后,"教"长"学"  相似文献   
40.
“似与不似”的美学命题是在中国艺术千余年发展基础上的归纳与总结,凝聚着历代艺术家的真知灼见,比“神”、“气韵”、“意”等更直接、更明了,更一语道破中国画的本质。本文拟对“似与不似”的概念衍变及其在绘画上的处理手法进行界定与梳理,以此探寻传统中国画的美学特征及其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思考这一命题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