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1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欧阳询自觉地吸取魏晋南北朝以及隋至初唐的书法审美取向,于书法创作论、技法论及风格论诸方面皆重法尚意,其书作则质妍互重,融法、意于一体,从而导引出有唐一代书风。  相似文献   
62.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被迫踏上一片充满屈辱与痛苦的历史沼泽地;“压抑——自尊”的双重强力的撞压,驱策一批又一批高擎民族复兴火炬的爱国志士,纷纷崇尚侠士之风。“任侠成风”,亦可视为墨学在近代的复兴。  相似文献   
63.
"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数词,看似简单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人们崇拜"五",逐渐把它神秘化,视"五"为精神寄托和一种崇尚。语言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记录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所以这种尚"五"文化也就反映在了汉语词汇里,出现了很多含有"五"的词语,如"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等。这种对"五"的崇拜源何而起,又是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试从四个方面对带有"五"的词语进行分类,分析哪些类词语体现及如何体现尚"五"文化,哪些带"五"的词语不能体现尚"五"文化,并简单说明了尚"五"文化的来源,尚"五"精神与这些词语关系。  相似文献   
64.
《西厢记》中所表现的崔张爱情具有雅的意境和情调,体现了一种“雅”趣尚。而与此同时,作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接纳了世俗心态,使这一爱情具有“俗”的品质。崔张爱情的雅趣尚与俗心态体现在《西厢记》的情景设置、人物性格心态刻画、情节选择等方面。  相似文献   
65.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66.
从网络词语看当今青年人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词语做文化心理上的阐释,从当‘F青年人所使用的网络词语,指出青年人所具有的开放心理,求新心理,求异心理和尚简心理。文章把握时代脉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此问题作了合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7.
本文总结了战国中期赵国的著名法家慎到的法律思想.慎到是一个深受道家学派影响,对道家学说进行了修正的法家.慎到是法家学说中“势治”派的代表人物,对法家学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慎到主张实行法治,“事断于法”,并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傅山诗学思想的核心是尚"真"。唯其如此,他才能在明末清初万喙一音抨击竟陵派的氛围中标举钟、谭之诗。傅山崇尚的"真",包括创作主体的性情之真与创作手法的"直下掂出"之真。他不崇"古",不拘"法","号令自我发,文章自我开",以真诗表现真我。  相似文献   
69.
人与自然的对话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已开始,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对话史及对对话的认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用并展现于人类精神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学艺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前在学的研究阐释中经常有人涉及这一话  相似文献   
70.
梁巘是清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历来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本文着重分析了梁氏书学观的成因,认为“重执笔”是与他学书经历、教学经历有关的,而“尚劲健”则是与他的书法师承和工具的选择有关,从而纠正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