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51篇 |
科学研究 | 8篇 |
各国文化 | 3篇 |
体育 | 19篇 |
综合类 | 7篇 |
文化理论 | 1篇 |
信息传播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孔子改革教育,创私学,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材,教学生爱人,使百性安居乐业。改革世袭官制,选贤任能,和平外交。修“六经”,为中华民族统一文化思想意识奠定基础。孔子的“改革开放”思想与实践经验,对于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青岛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旅游资源的调研,对青岛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将"黄海明珠,帆·尚之城"作为青岛的旅游形象定位.并基于此形象定位,借助后奥运经济,提出从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层次、立体化旅游产品形式发展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3.
张连举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7(4):51-53
中唐险怪诗派诗人孟郊以苦吟著称于世,而苦吟的结果使其诗歌创作吐奇惊俗新异崛峭,奇中见易平中见险,呈现出“尚奇”的个性与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其诗构思奇巧新颖,开合自如而出奇制胜;抒情奇特细腻 ,流畅自然而匠心独用;比喻奇妙传神,人情理而生动形象;语言奇峭练达,明白浅素而不落庸俗。 相似文献
74.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5.
一、自然力应是求取整劲的基础应当说整劲是形意拳(包括所有内家拳派)应该求取和具备的根本劲力。无整劲可以说该拳无根,无魂。凡属内家拳派都应以如何使用整劲为训练的中心。是不是尚派真传,一发劲便能一目了然。拳法失传,首先是桩法要义和内功劲法的失传。初习形意应以训练和 相似文献
76.
李建国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699-700
人与自然的对话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已开始,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对话史及对对话的认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用并展现于人类精神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学艺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前在学的研究阐释中经常有人涉及这一话 相似文献
77.
78.
高考备考应从繁杂的资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回归教材,深掘教材;精心设置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多方面提升学生能力;激发兴趣,注重实践,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复习安排要便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批阅讲练要及时,信息反馈要准确,复习目标要明确。 相似文献
79.
元代诗坛的题画之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洪德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35-41,59
元代诗坛盛行隐逸之风、游历之风、雅集之风、题画之风,代表着元代文人心态和生活趣味的两种倾向:隐逸与游历,是诗人们走向自然的标志;雅集与题画,则标志着诗人们对文人生活的雅趣的热衷。这里讨论元人的题画问题。题诗于画是宋以来诗人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活动在元代形成了风气,于是成为元代一种文学史现象。诗画相资,相得益彰,是建立在"诗画一律""本无二致"理论认识基础之上的,是诗画深度结缘后融二为一的表现。诗人以题画诗表达虚拟境界的心灵寄托。题画活动,也是文人间的一种交谊方式。甚至在元代,多人同题一画,如果其画其诗具有某种特定的主题,或形成了某种指向性话语,人文们还以此影响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80.
李玉琨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5-36
梁巘是清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历来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本文着重分析了梁氏书学观的成因,认为“重执笔”是与他学书经历、教学经历有关的,而“尚劲健”则是与他的书法师承和工具的选择有关,从而纠正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