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从结绳记事到超高速计算机,人类在技术的变迁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个对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影响的行业——出版业诞生了。一般认为,出版业因思想而闪光,知识和智慧使出版的内涵不断丰富,但事实上,技术的变革和进步对它的变迁也有不容忽视的影  相似文献   
122.
从署名权、作者稿酬、书籍的复制、古代作者的编辑活动和古代图书市场的出现等方面对我国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涉及到的书籍版权保护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认为我国直到魏晋时期,士人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才成为惯例;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作者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稿酬收入;手抄复制书籍现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很少被限制;虽然古代学者为校订书籍做出的包括校雠、注释等在内的编辑活动属于二次劳动创作,却得不到封建国家的有效确认和保护;我国宋代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版权保护现象与古代图书市场的出现没有必然关系,而是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士人的个体自主意识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3.
书刊出版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电子与传统的十字路口.就像台湾出版社最近成立了数字出版联盟.期望集思广义、群策群力来面对出版的时代变迁。这一次的联盟和以往竞争对手之间的尔虞我诈.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大家可以感受到出版市场的压力不再只是市场份额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典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4.
木版水印是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中的一种,最早的记载出现于隋代。至今发现的最早雕版印刷实物是公元868年的《金刚经》。这种历史1000多年的古老技艺,而今北京的荣宝斋仍在使用。至上世纪中期,以木版水印技艺复制古今名人书画原作,便成为以出售名人字画、文房四宝的百年老字号荣宝斋独树一帜的产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5.
重温读图时代:古籍雕版插图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雕版画是中国古籍插图最主要的形式。唐至清前期,由于雕版印刷业的繁盛,刊刻了大量附有精美雕版插图的典籍,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辉煌的读图时代。文章对古籍雕版插图的发展过程及其成就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林子雄 《图书馆论坛》2011,31(6):165-170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且发明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但历史上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属凤毛麟角,且未见有唐代广东出版物留存于世,故以往著述少有提及.文章从唐代以前的广东文献、唐代广东造纸业、唐代广东社会对雕版印刷业需求等方面,初步表述和探究与唐代广东雕版印刷事业相关的各种迹象,并引证唐僧义净为“唐代刊书之先导”之说.  相似文献   
129.
印刷传媒对于文学之激荡,是一个值得研究之课题。整合宋代版本学、目录学、印刷史料及诗话、笔记、诗文集、序跋等文献,考察印本图书相较于写本,传媒效应存在异同,对于文风士习,生发影响显著;对于阅读接受、士人习性亦有改易。雕版印刷对于规矩法度之讲求、能入能出之提倡、诗话评点之崛起、文学体式之嬗变、经典研究之复兴、学术风尚之转变,产生了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130.
版本学是古籍研究、管理必需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先驱学者对版本学的创建流通已积累了丰富系统的经验,有了一套完整的内涵与有效的理论体系,使后人得以享有借鉴。时至今日,这门学科又渐被忽略而成了边沿小学的倾向。为了发扬光大中国古籍的研究成果,必须呼唤从事该项工作的年轻学人关注重视。这是本文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