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23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吴亮 《学语文》2011,(1):79-79
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少老师把新颖的教学形式放在一堂课准备的首位。而把教学内容居于次要位置。甚至有的老师把教学形式是否“奇”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新课堂的标志。商品的外包装虽然可以吸引买家的眼球。但它永远不能取代商品内容的实质,也就是说包装纸再漂亮好看,  相似文献   
52.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生命的内涵。 2.细读课文,依托文中的语言文字,品味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初步感知,也认可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表现了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实际上不少语文老师也是这么对学生讲的。后来,细读文本,笔者发现这样理解是很不妥当的。然而现今的一些教辅资料,如高中新课程同步核心辅导《非常学案》(配语文版)在《琵琶行》的"多维品读"  相似文献   
54.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体现抓住重点、辐射全文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相似文献   
55.
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因为第一次参加高考难免心情紧张。所以进入考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使自己心情镇定下来,坐在座位上深呼吸几次或面对窗外,向远处眺望,以此来平静心情、调整心态。解答时要注意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56.
近日再一次教授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不因其是老篇目了就随意而过,还是细嚼慢咬地审读起来。可这么一细读,还真嚼出文本中一些难以吞咽的文辞,现列举出来,见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7.
钱江 《学语文》2010,(1):28-28
穆木天是前期剑造社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象征诗学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先驱。他留学日本期间(1920—1926)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其诗作注重琶律与内容的统一。情调忧郁、感伤、颓废。《苍白的钟声》(见卷首)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来看,都是这一日寸期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8.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文学教学实践。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阐述道理或介绍某方面的知识,而是抒发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文学语言以审美为目标,对结构和语言的经营是文学的全部奥妙,语词的音乐性和陌生化常常是作家追求的目标,超常规的语法运用和模糊的聚合关系的营造是他们常用的手段。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言语,语文课是言语课,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各项言语活动技能,并以此提高语文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细读,不妨从品  相似文献   
59.
施卓侠 《山东教育》2012,(26):48-49
语文不单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履践"品读",就可为学生打开文本细读之门。何为"品读"呢?简单地说,"品读"就是仔细阅读、品味的意思。展开来看,"品读"则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初读理解、细读分析、赏读品鉴。初读理解是对初读文本后的整体感知,细读分析则强调文本内容及情感等方面的深入把握,赏读品鉴更在意基于文本的品味赏析及由此而获得的启发与感悟。该如何把"品读"这种感觉实践到文本中去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0.
切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帮助学生搞好课后反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