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6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430篇 |
科学研究 | 15篇 |
各国文化 | 1篇 |
体育 | 9篇 |
综合类 | 12篇 |
文化理论 | 3篇 |
信息传播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73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石如意 《试题与研究:高中理科综合》2020,(23):0138-013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员教师,如何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实走深?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93.
正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相似文献
99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有效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时常发现很多"无效化"的阅读。对于文本,我们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要去细细品读,而是应该有选择、有侧重地去阅读。一、文本关键词句——品一品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整个文本起到升华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本关键词句找出来再放回文中去品味,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整个文本所表达的深意。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作者用不多的笔墨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奋发向上、不为命运所妥协的司马迁。纵 相似文献
995.
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重要理论遗产,然而在文学研究活动中,常常出现忽视文本细读的现象。文章通过阐释文本细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充当奠基石、“源头”的作用,意在引起人们对文本细读的重视。重建人文精神以便更好地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996.
许亚龙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4,(3):91-94
"季节"是穆旦诗歌的基本意象,贯串了诗人的整个创作过程,融入了诗人关于人、自然与生命的精神体验。在诗人的创作中,"春""夏""秋""冬"既是自然季节的更替,也是人的生命流程的转化。在对自然意象的选择中,诗人表达了个体内面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反抗,以及由生命体验产生的自发自觉的哲思。 相似文献
997.
邓若文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
《碎簪记》以"我"为叙述者,以"赠簪"到"簪碎"为线索,讲述了封建婚姻制度下三个年轻人以死亡为结局的爱情悲剧,笔者将以《碎簪记》为例论证苏曼殊为人、为文在中国文学史、小说发展上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998.
999.
放眼当今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坚持“深度阅读”,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要么振振有词要“文本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度”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必然在另一方面达不到教学的“度”。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失衡的、顾此失彼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的失调,甚至是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明确规定了文本细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阅读在具体教学应用中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而引发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细读的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