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3篇
教育   434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44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35篇
信息传播   167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5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非遗技艺是重要的抓手之一,传承技艺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作为当今劳动智慧的结晶,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与前瞻性影响。文章在分析科技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科技的种类、主要功能、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直接与间接的具体方式路径及要素,认为要高质量实现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接纳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保障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与实际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以推进产学研应用中的成果转化,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并挖掘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更多的可能性,将科技赋能意识融入非遗人才培养并推进内涵式发展,以此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近年来,成都的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走在全国各大城市前列,呈现出新路径和新特点。一是多种传承教育形式共振,非遗传承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加大传播力度,非遗传播活动影响力持续增强;三是推进融合发展,非遗特色文旅经济初步形成;四是打造“成都手作”品牌,振兴成都传统工艺。成都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对于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四五”期间,成都非遗保护、发展和创新应积极融入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双创”赋能,融合发展;同时也应加大成都非遗在中国和世界的传播展示力度。  相似文献   
753.
徐慧玲 《兰台内外》2023,(15):17-18+33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开展,非遗档案工作也依此展开,但目前我国非遗档案的知识传播、利用等还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非遗档案的知识管理问题展开研究,引入SWOT分析法,概述其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基于此提出相关的优势—机会策略、优势—威胁策略、劣势—机会策略、劣势—威胁策略,为非遗档案的知识管理提供一些浅显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54.
历史城镇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记忆作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记忆的延续和空间的生产是历史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此,以贵州省织金古城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文本数据,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文化记忆与文化空间的关联视角下古城非遗活化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文化记忆代表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与演变,作为文化空间形成的根基,是物质空间通过记忆媒介对精神层面的一种客观映射,塑造地方认同与依恋;文化空间衡量着空间维度上的文化生产,依托空间实践触发“回忆地方”的集体和个人行为,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地方感的寄托;地方感增强延续古城文化记忆发展的情感力量,深刻影响着古城的文化空间构建,赋予古城新的地方意义。文化记忆、空间实践、地方感共同构成历史城镇非遗活化的多维动力。  相似文献   
755.
近些年来,以景德镇陶瓷手工艺为首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这种复兴并不只是工艺和样式的复兴,还是一种在国际化背景下的手工产业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的复兴。由此为本土和国际市场提供着比工业化更加灵活的生产服务,这不但满足了国内外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个性化、艺术化、创意化商品和艺术品的生产制作需求,同时这也是一种农业文明中“熟人”社会关系的复兴,它的复兴不只是满足了生产方式的需求,还是一种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冷漠的“陌生人”社会关系的反思。所以这样的复兴正在产生一种与工业文明并行的后农业文明模式。这种被复兴的产业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可以被称为“手工艺模块链产业模式”,这种模式并不只是存在于景德镇,甚至并不只适用于传统手工艺产区,它可能将是未来以文化为核心的非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工业城市的“后农业”式生态文明的重要产业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56.
毛红芳 《中国出版》2023,(S1):132-137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情感,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古老且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近年来国家高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非遗技艺便属其中之一,同时它也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部分,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在认识、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57.
蒲剧发源于山西省运城市,主要流传于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承载乡村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载体。抖音为戏曲非遗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机遇,然而蒲剧推广在传播主体、内容、受众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急需从加强话题引导、培育“网红”主播、优化内容发布、形成联动传播、打造蒲剧IP五大方面提升传播效果,助力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758.
王海霞 《武当》2023,(10):73-75
在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促进黄氏南少林鸣鹤拳在教学中的挖掘和渗透,构建合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显著改善文化传承的效果,使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实现高效化创新的目标。本文从非遗传承的视角,针对高职体育教学中黄氏南少林鸣鹤拳的有效融合渗透进行了探究分析,提出了合理化融合渗透黄氏南少林鸣鹤拳并促进其有效传承的建议,旨在能全面创新高职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759.
江西民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元包容、异彩纷呈,其英译是江西非遗对外推广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其翻译现状,发现诸多问题,如表达偏差,质量不高等,而语料库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可根据译者建立的术语库和记忆库显著提升翻译的效率和精确性。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建设江西非遗民俗平行语料库来提升江西民俗汉英翻译的水平,促进江西民俗的外宣事务发展,加速赣鄱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推动赣鄱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60.
王广瑞  燕晓轩 《中华文化论坛》2023,(3):79-89+189-190
社亲是村落之间结为类似亲戚一样友好关系的民间习俗,是中原地区特殊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遗存于晋冀豫边界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究社亲文化的本源,审视社亲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阐释中原村落社会的一种民间交往机制,这既是为了对社亲文化的释读去表层化,也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追根溯源,社亲的起源可分为感恩型、生计型、玩笑型、祭祀型等类型。作为一种民间习俗,社亲的本源有相似性,其内涵的传承流变存在一个文化再造的过程,同时社亲也是中原地区村与村之间和谐互动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