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23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教育   63673篇
科学研究   3913篇
各国文化   622篇
体育   2556篇
综合类   2166篇
文化理论   999篇
信息传播   9788篇
  2024年   327篇
  2023年   1458篇
  2022年   1502篇
  2021年   1299篇
  2020年   937篇
  2019年   1002篇
  2018年   569篇
  2017年   821篇
  2016年   1017篇
  2015年   1970篇
  2014年   5488篇
  2013年   5080篇
  2012年   6146篇
  2011年   6842篇
  2010年   5706篇
  2009年   5490篇
  2008年   7262篇
  2007年   5278篇
  2006年   4481篇
  2005年   4308篇
  2004年   4466篇
  2003年   4133篇
  2002年   2729篇
  2001年   2133篇
  2000年   1487篇
  1999年   457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64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独立学院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发展活力、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创新办学模式,要办好独立学院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严格的质量标准、准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发展目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懈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912.
913.
914.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但“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裂开的现状仍很严重,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记“言”;或一味地注意“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地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丢失文本,空谈精神和思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15.
魏晋玄学在各发展阶段虽有不同特点,但始终围绕“名教”与“自然”问题进行儒、道整合,试图形成一种适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指导理论。但客观结果却与理论目标相悖离,魏晋玄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并不成功,而它在儒、道整合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即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16.
真: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相似文献   
917.
教师教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主要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2)跨文化意识与国际交往能力培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多种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培育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4)民族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相结合,注重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918.
德国军国主义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云 《天中学刊》2002,17(3):70-71
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与德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德国统一的方式和德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919.
920.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关系最为重大的是,要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件。”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张载也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多次表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观点。这些论述无不说明了精神愉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