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国著名诗人。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  相似文献   
22.
秋瑾的孤独     
如果你看过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会觉得:"怎么那么美?"而且,她的美是超越性别的。其实秋瑾来自一个保守的大家庭,她的父亲做官,替女儿选了一个当官的夫婿,他们结了婚,夫妻感情也很好。有人猜测秋瑾是  相似文献   
23.
《档案与史学》2003,(5):17-19
一、 幼年及小学时期1916年我出生在日本东京。[1]甫三月,母亲把我带回国交给外祖母抚养。外祖母住在近吴淞的宝山县杨行镇,这是四周田野的小镇。外祖母是位勤劳俭朴的妇女,不请佣人,凡事自操作。我对她的印象很深。我在幼年时对父母很生疏,母亲也难得来,父亲简直不认识。直到十岁时,父亲来杨行乡(离镇二里路外)置起了家,[2]我也随同外祖母来与兄弟姐妹跟着父母生活了。我进了镇上积谷仓小学三年级读书,直到小学毕业。 二、中学时期13岁时,家里搬到上海来住。进了私立持志大学附中初中一,读了一年,母亲觉得我是乡下长大的,性格粗野,持志…  相似文献   
24.
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个新的话题:睁了眼看以后,会不会看?我们还是从鲁迅的一篇文章说起。题目叫《夜颂》,文章一开始就宣布自己是一个爱夜的人。接着,就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  相似文献   
25.
张南琛  宋路霞 《收藏》2007,(8):158-161
张石铭适园藏书誊满天下 辛亥革命风暴中的南浔富商现在回过头来看,假如不是辛亥革命的话,像张石铭、刘承干、庞莱臣、蒋汝藻、周庆云这样的传统南浔富商文人,恐怕就在他们高墙深院的漂亮书斋里,悠哉游哉地生活下去了。虽然以往的维新浪潮涌到他们身边时,他们中的部分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投身革命,甚至出现了少数职业政治家、革命者,  相似文献   
26.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少年革命者的形象从“十七年”时期的正直、伟岸到八九十年代渐渐变得平常、世俗,是随着意识形态话语淡出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与此同时,少年革命者革命历程中的起点、归宿及创作者对于他们的一味颂扬态度。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也受到质疑与解构。  相似文献   
27.
丁玲的创作与思想的发展是同步的,思想性是其文学作品的精华,丁玲的文学创作可以说就是诉说她思想成长的一部历史.解放前丁玲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早期、前期、新生期和成熟期,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杰出作家的诞生、成长和成熟,看到了她由一个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直至成为一个执著坚强的革命者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28.
《初中生》2011,(Z4):26-27
1911年10月9日晚,湖广总督瑞澂等派出大批军警,悄悄向小朝街方向开进。此前,他们已经端掉了几个革命"窝点"。此时,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字尧澄)、陈宏诰等正在商讨关于起义的事情。情况紧急,大家立即做好撤离的准备,但为时已晚,军警已经冲了进来。情急之下,刘复基扔了一个炸弹过去,谁知它就是不响。  相似文献   
29.
王淼 《云南档案》2020,(2):34-37
吴承仕,字检斋,号展成,安徽歙县人,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39年9月21日。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更令人景仰的是,他由一位前清的举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相似文献   
30.
在现行的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数量的革命历史故事,它是一类特殊的“红色”教材,是通过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情节的介绍讴歌革命者的高尚品质,苏教版第十册中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就是其中的一篇。虽然这类教材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但因为教材所记叙的事情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难以把握,所以这类教材也是令教师最头疼的教材。那么,我们该怎么来解读这类教材呢?下面笔者借助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的理解,来谈一谈对这类教材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