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1篇
教育   329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桐城桂林方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江南名门望族,历代族人以订立"家法"、书写"家训"等方式教育家族子弟,为家族仕宦确立刚正清廉的品格律条,由此培育、传承优良家风,以维系家族的绵延久远和兴旺发达。方氏家法、家训积淀衍化为方氏家族优良的家风,世代传承,使得家族侧身名门望族之列。  相似文献   
72.
明清时期,柏乡魏氏以道德传家,使其家族在二百多年间,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在地方上影响至大。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以及良好的家风传承,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家训家规家风是文化流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优良家风的核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学校积极发挥指导和协助作用,引导学生在学校中更好地落实家训家规家风,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家训家规家风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家训家规家风,并且阐述了学生落实家训家规家风的重要意义,最后研究学校如何促进学生落实家训家规家风的建设。  相似文献   
74.
元代名臣苏天爵不仅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也是历史上很有名望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因其卓尔不群的品德学识和恪守其职的敬业作风,有“元代包公”“苏青天”等美誉。他的成就背后既有自身的勤勉努力,也有深厚的家风涵养。  相似文献   
75.
“家风”近来成了一个热词,家风的辐射、延伸,可以观照世风、民风、政风、学风。从孩子的成长来看,家风的耳濡目染是重要的德育力量。这里刊发的一组稿子,谈到了如何培育良好家风,如何让家风来影响和教育孩子,都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76.
何谓“家风” 在传统社会,“家风”这个词人们常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如今却是久违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消失多年,似乎为人们所忘却。  相似文献   
77.
关颖 《家庭教育》2014,(9):25-27
家风,对家庭来说,是家庭中稳定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模式。家风通过家庭成员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生活方式、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出来,其核心是家庭的价值观,所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家庭文化,是家庭的灵魂,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社会来说,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一个个家庭的家风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而社会风气如何,又对家风产生作用。家风正,可以抵御不良社会风气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家风不正,会阻碍社会良好风气的传播。  相似文献   
78.
家风家教是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教化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百姓行为息息相关,从家风家教的基础教育抓起,优化家风家教知识培训,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9.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烟台市牟平区,一提到我们五世同堂的贺家,人们都会翘起大拇指。那时,我上有曾祖父母、下有侄子侄女,一家十五口和和睦睦,团结友爱。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良好的家风。  相似文献   
80.
刘庆鹰 《新闻窗》2013,(1):9-10
在我心目中,王保民先生是一个对人诚恳、好学勤思、处事低调、知识渊博的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新闻学术功底,还在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有独到的研究与见地。翻阅全书,我更加走近了王保民先生:我看到了一位正直朴实、思维敏捷、治学严谨、才华横溢的学者;我看到了一位忠于理想、不知疲倦、忘我奉献、做事一贯认真周到的职业新闻人;我尤其看到了一位心贴基层实际,数十年间始终反映百姓意愿,呼唤百姓心声,与百姓同情同感,从为人民服务中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与时俱进的人民公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