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249篇
科学研究   137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69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9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6 毫秒
941.
科苑 《今日科苑》2006,(9):41-43
英国伦敦南部,距市中心20分钟车程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居住区——BedZED。在那里,每个房屋配备有自然通风烟囱,源源不断地将新鲜空气送入每一个房间……建筑设计师们的理想是实现社区的“零耗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环保的街区。  相似文献   
942.
<正>重视阅读,不但是中小学生的事情,成人社会也要重视阅读。阅读改变人生,阅读改变社会,阅读提高国民素质,阅读会为国家和民族的和谐发展、长治久安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我想对教育界的朋友们说:人之患在不好读书。  相似文献   
943.
赏菊     
妈妈从市场买回了几盆美丽的菊花。有了菊花的点缀,我家的院子一下子显得生机勃勃了。菊花的颜色有很多,有白的、黄的、红的,还有绿的,真是美不胜收啊!菊花的形态也很多:有的花瓣整个卷起来,像一个大绣球;有的花瓣细细长长的;有的花瓣的末端卷起来,像一把小勺子;有的花瓣全展开了,中间露出嫩  相似文献   
944.
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的兽首玛瑙杯,是迄今为止唐代唯一的俏色玉雕,选用极罕见的缠丝玛瑙琢雕,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来通”起源于希腊,广泛流行于欧亚大陆,在贵族酒宴、集体筵席或是祭祀典礼上使用。从“来通”的演化脉络、传播过程等可见何家村兽首玛瑙杯的珍贵价值。研究中国发现的“来通”此类器物,不仅是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亚洲文物的交流也提供了重要的鉴定参考或者依据。  相似文献   
945.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腹中诗书",指的是你"装"进去的别人的东西。当然,要做到"腹有诗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得"熟读唐诗三百首",才能达到"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境界。"熟读"是咀嚼、消化、吸收经典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使"腹中诗书"为你所用,从  相似文献   
94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947.
吃CT的男孩     
有情有义的男孩林小枫为了帮助堂妹完成学业,竟然每日以咸菜汤下饭。得知真相后,班主任被这个可敬的男孩深深地打动了。  相似文献   
948.
熊菲 《教育艺术》2007,(2):72-74
[教材赏析] 《出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  相似文献   
949.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因灭火成功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施工和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已投入使用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存在一些易被忽视的技术问题,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50.
孙秀丽 《快乐阅读》2011,(20):179-180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是咏史诗中的名篇,该诗是对一个具有强烈的个人反抗性的青年女子的热烈歌颂,对她的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也是对造成这种摧残个人的恶劣环境的悲愤抗议,表达了杜甫很强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