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马一浮书法     
馬一浮 《中国文化》2012,(2):259-262
  相似文献   
32.
故人旧忆     
张中行 《世界文化》2013,(10):31-33
马一浮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对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我同马一浮先生只见过一面,不能深知,严格说没有资格谈他。可是想到另一种情况:马先生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比鲁迅先生小一岁,他们都是绍兴人,并且一同应过县试,马先生名列案首(榜上第一),鲁迅先生屈居二百  相似文献   
33.
抗战时期,乐山因其地理优势成为众多政府机构、教育机关、工矿企业的迁移目的地。1939年3月至1946年3月,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主讲六艺之道,刊刻儒家典籍。马一浮的办学历程、交往生活,深刻展现了他的儒士精神与民族大义。也反映出他为实现儒家教育理想、繁荣近代四川教育、保留传统文化种子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4.
虞萬里 《中国文化》2007,6(2):159-174
引言马一浮(1883~1967)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竺可桢(1890~1974)是二十世纪卓越的气象地理学界一代宗师。马一浮长竺可桢七岁,比竺早七年去美国,恰又先竺七年而逝。二人系同乡,都是绍兴上虞人。马一浮于1989年应绍兴县试,名列榜首,当时竺可桢大哥竺可材为同榜第五,唯马首是瞻。马一浮1903年起游学美国、日本,饱览西方文史哲名著并予翻译,带回英、  相似文献   
35.
任秋霏 《文教资料》2012,(25):104-105
本文从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四个方面来阐述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客观评价了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并讨论了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6.
<正>马一浮(1883~1967),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著述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  相似文献   
37.
景海峰 《中国文化》2010,(1):86-105
<正>学界一般将熊十力和梁漱溟、张君劢齐列,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第一代代表,而从学术交流和思想支援来看,我们更倾向于把熊、梁与马一浮放在一起来考察。这是因为熊十力与张氏的关系甚为疏远,学问上无多往来,思想方面更谈不上声应气求,  相似文献   
38.
虞萬里 《中国文化》2010,(1):106-119
<正>马一浮先生著作、诗文、书信之整理始於1983年,中因遗稿搜集及经费问题数次停顿,至1996年始出版三卷本《马一浮集》(下简称"马集")。①期间种种缘由,搜罗未能尽善,遗珠尚多。2006年11月,笔者应中研院文哲所林庆彰、蒋秋华教授之邀请,赴台作  相似文献   
39.
历史上对六艺有不同的解释,马一浮从六艺所蕴涵的三个层次:六艺之书、六艺之文、六艺之道,通过从历史文本知识到义理价值原则的创造性诠释,重新阐发了六艺的内涵,并揭示出六艺的宗旨。  相似文献   
40.
一 究明经术 对马一浮先生的研究,目前实仍处於泛说阶段,论者大抵仅能就大方向论其学术匡廓与规模,说明其性质,对於内部问题还较少探究。最明显的,是其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