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初稿渐生疑虑,并于最终决定修改此稿.由熊十力本人改定的前半部与主要由马一浮改定的后半部一样不再延续"以变易为体"的思路,而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思路,即从非现成性本体论转向现成性本体论.这次转变实为熊十力自1923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的一代儒宗马一浮,完全漠视20世纪以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问题意识来整理、阐释中国传统学问的学术主流,始终以六艺之学统摄一切学术,以发明自性为为学宗旨,这一学术取向鲜明地体现在他阐述儒家诗教大义的思想中,把握这种思想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哲学的精髓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4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一浮创办并主持"复性书院",是现代新儒家及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值得留意的一个事件.正当外敌凌侵、国是蹇难之际,马一浮秉承宋儒体认义理,明心见性,躬行践履精神,仿效宋代书院规制,坚持学术独立与自由讲论,刊刻儒林典籍,阐明中华学术之原流,赓续先儒之坠绪,弘扬中华民族志气.从这段经历中可窥见马一浮先生的文化理想及学、思、行并重的大师风范.  相似文献   
44.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在马一浮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建构方法和思维手段,其判教的实质是从文化现象中提取出一种文化观念,即他所谓的六艺,其目的在于肯定和论证这一核心观念;另一方面,据六艺判教展示了马一浮的文化史观,表明了他对以往文化成果的宏观考察和价值抉择。马一浮通过对隋唐佛学判教风规的创造性转换,依据六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考察了以往的文化成果,在判儒家文化、判儒释道三教、判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重新对中西文化作了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构成了马一浮的文化判教活动。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的判教立足儒家,旁涉佛道,考察古今,规模宏大,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5.
1938年4月。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应时任校长竺可桢之请。执教浙江大学。是年11月,受命撰写校歌。其词以《周易》之道为本,文思深沉,精义周备;辨证要旨,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6.
一 究明经术 对马一浮先生的研究,目前实仍处於泛说阶段,论者大抵仅能就大方向论其学术匡廓与规模,说明其性质,对於内部问题还较少探究。最明显的,是其经学。  相似文献   
47.
湯一介 《中国文化》2012,(2):234-237
马一浮全集》即将出版,该书的主编吴光教授约我写篇序,实在不敢当,但出於对马一浮先生的崇敬,我答应了。我必须说明,这篇"序"只是我学习马一浮先生着作的一篇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48.
马一浮的学术思想,最着名的论点是“六艺该摄一切学术”。这是他的一贯思想,很早他就有撰写《六艺论》的设想,但集中讲论,则是1938年在江西的泰和,为浙江大学师生开设国学讲座。竺可桢校长1936年为聘请马先生到浙大讲学费尽了心力,而终无所成。但仅仅一年之后,他的愿望就轻松地实现了,而且不是他主动去请马一浮,  相似文献   
49.
1939年夏,马一浮于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导引人群“复性”,书院之施设是其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笔者拟就“复性”思想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建所可能形成的建构性意义作一商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50.
王锋雷 《科教文汇》2008,(23):62-62
马一浮在艺术领域卓有建树,其中尤以诗就为最高,他在评诗、写诗方面都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并形成一定的教育影响。通过对马一浮“诗教”的体察,并结合对其在书、画、印等方面的相关成就与实践的探究,可以总结出马一浮的艺术教育思想具有博、雅、通等特质,这与其一贯坚持的传统六艺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