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4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9537篇
科学研究   851篇
各国文化   115篇
体育   266篇
综合类   1093篇
文化理论   176篇
信息传播   2277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449篇
  2022年   422篇
  2021年   416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311篇
  2016年   408篇
  2015年   581篇
  2014年   1405篇
  2013年   1334篇
  2012年   1835篇
  2011年   2079篇
  2010年   1736篇
  2009年   1687篇
  2008年   1760篇
  2007年   1435篇
  2006年   1066篇
  2005年   1045篇
  2004年   1121篇
  2003年   1021篇
  2002年   1019篇
  2001年   839篇
  2000年   467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对影响优生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几种主要优生方法.  相似文献   
33.
一种教育理想: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利华 《教育科学》2002,18(5):61-63
教育承担着塑造完满人格的责任。然而,人在教育中被异化、奴化、物化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的儿童承载着过大的生存压力,成为社会上生存最艰难的群体之一。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以儿童理想的生存状态作为参照,使儿童现时过上完满生活。它也应作为现时代的教育理想之一,成为广大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4.
东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内容、结构及其发展轨迹上各有其特点,其差异的哲学基础在于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不同;西方为以“民法”为主体的私法精神和法治精神,东方(中国)为以“刑法”为主体的公法精神以有治国方略上“德主刑辅”的人治与德治结合的精神。东西方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应为“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保持法律文化先进性的关键在于保持开放性。  相似文献   
35.
36.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做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又要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稳定,维护大局,帮忙不添乱,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运用党报舆论监督武器。我们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会发现,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其基本观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的,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党报的性质和基本要求是不变的。这就明确了党报的新闻舆论监督是代表党和人民而进行的监督,不是新闻工作者个人的监督…  相似文献   
37.
达·芬奇说:伟大的爱是伟大的认识的女儿。李自建的作品提示了  ──爱是世界秩序的核心;  ──爱是人的精神最本源的推动力; ──爱是繁衍的力量,又是创造的力量。一次非常巧合的机会,我和正在江城武汉市举办环球巡回画展的李自健先生相遇。作为《人性与爱· 李自健油画环球巡回展》活动的主角,他的人,他的画已经在五大洲的20国家和地区震撼、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当晚的他,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一头稍长的黑发衬托出艺术家的洒脱和风采,略带沙哑的嗓音让人不由地联想到人生的坎坷与在苦难中磨砺出的刚毅、稳建和成熟。虽然他的作…  相似文献   
38.
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旧哲学是脱离实践的哲学,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方面的东西夸大为脱离人和现实世界的抽象精神实体;旧唯物主义也由于他们的世界观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所以他们都没能科学地解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问题在原则上作出了较科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39.
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知行问题的探索和争鸣,透视了中国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深邃思考。阐述了对知行问题的争论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混沌到科学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