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教育   95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常山之蛇"最早是军事上的用语,但一用到文学上就对词的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屯田蹊径"指的是柳永作词的基本规律及其慢词的结构.本文就二者的关系做了一点探讨,同时指出柳词这一词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2.
尽管土地国有制的屯田制是建安以来具有曹魏时代特色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对曹魏政权的立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恢复私有小农经济仍然是曹魏政权施政的主导方向。西晋占田制是曹魏屯田制瓦解的必然结果和法律确认。占田法就是课田法。西晋政权在确立私有小农经济的同时,对地主庄园经济也给以法律上的承认。重获生机的私有小农经济,在摆脱屯田制度压抑的同时,又立刻面临着封建庄园经济的蚕食。  相似文献   
53.
唐代淮南道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淮南道农业长足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淮南道水利工程的兴修、屯田的设置、人口的增加、生产技术的提高,或超出前代,或全国领先,致使淮南道农业迅速崛起,成为唐王朝的粮食主要供应地之一。  相似文献   
54.
军屯在明初是军饷的重要来源,宣德以后,开始败坏。嘉靖年间朝廷虽多次出台整顿军屯的政策,河南的屯田面积一度有所增加,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军屯败坏的趋势。河南军屯破坏的首要原因是屯田失额,屯田失额主要包括屯田被势家豪强兼并,被军官私占、变卖,被藩王侵占等。军屯破坏的另一原因是军士逃亡。军屯败坏问题,直至明终也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55.
对于武则天评价问题,近年的研究侧重于地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本文同意这一看法,并从武则天重视农业抓手,着重论述了武则天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的一系列相应政策,以及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来探索武则天在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西汉时期的西北边防与边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国力较弱,边防危机四起,统治者认为武力御边困难较大,因而采取徙民实边和屯田固边的形式,加强对西北边疆的守卫和建设。该项政策从文景时期开始,至武帝时期规模渐大。它不仅解决了驻防军队的军粮问题,同时还对开发和建设西北边疆,巩固西北边防,乃至于巩固西汉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7.
本文把曹魏屯田与西晋占田比较,认为曹魏屯田废除的原因是:政治上为西晋统治者立国;经济上为发展生产所进行的一次土地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58.
“屯田家法”是柳永慢词的基本创作路径。柳永以词为本位,吸纳并整合赋体文学的异质艺术因子。他以赋笔入词,词中多用铺叙、对句和领字,确立了慢词的新体式,开创了宋词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9.
唐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屯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亦可谓中国古代屯田之缩影。唐代盛世之凸现 ,与其大兴屯田且获积极成效密不可分。唐代屯田既有其丰富的成功经验 ,亦有其不容忽视的失误与教训。我国古代屯田集中体现了“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之旨趣 ,屯田兴废受客观历史条件的严格限制 ,而屯田成败又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探究唐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对今日经济建设、以法治国以及开发大西北 ,均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0.
周松 《历史档案》2022,(4):60-68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降明的“达军”与汉军一同驻扎在沙州屯田,但事实上明朝始终没有在沙州地区驻扎过军队,两相矛盾。结合明初汉译蒙古文献、地方志,分析洪武朝西北番卫与明朝的关系,最终可以确定,“沙州”应为“鸣沙州”之脱误,降明“达军”的驻扎地在宁夏,而非敦煌。在运用理校法勘订《明实录》的错误、恢复历史记载原貌的同时,这一结论也为明初宁夏“归附人”来源找到了新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