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5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教育   15852篇
科学研究   1645篇
各国文化   107篇
体育   657篇
综合类   641篇
文化理论   131篇
信息传播   262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491篇
  2014年   1416篇
  2013年   1096篇
  2012年   1455篇
  2011年   1627篇
  2010年   1481篇
  2009年   1503篇
  2008年   2435篇
  2007年   1941篇
  2006年   1286篇
  2005年   1316篇
  2004年   1020篇
  2003年   932篇
  2002年   799篇
  2001年   608篇
  2000年   566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新闻周刊》2007,(36):66-69
杨继祖说,村里每个患病的老人,几乎都“有所准备”。记者问“准备”是什么意思?他说,就是拿点农药在手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2.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新闻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能力。新闻敏感性的强弱,决定着记者能  相似文献   
993.
说起客里空,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知道,他是前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的一个题为《前线》剧本中的人物。有一名叫客里空的记者在前线采访时,不经过调查了解,整天呆在指挥部里捕风捉影,弄虚作假,杜撰空  相似文献   
994.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在流动人员最为集中的人才交流中心,“弃档”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60万人弃档不顾。其中还有一些成了无人认领的“死档”。2005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记载:在甘肃省人事厅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保管的2万多份档案中。就有8千份档案已经10来年未缴纳保管费了。属典型的“弃档”。占该市场所有人事档案的40%。这种现象在单位一样存在。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人遗弃自己的档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5.
徐成淼 《传媒》2002,(9):33-33
报刊文章中的一些病句,经常受到指责。其实明显的病句,毛病一目了然,倒还容易纠正。而有的句于,读来拗口得很,却难以立即指明它的毛病到底在哪里;它的  相似文献   
996.
谈利用ISBN进行计算机编目查重时的漏检现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举例说明在计算机编目工作中,利用ISBN进行查重时出现的漏检情况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97.
998.
李健强 《寻根》2003,(3):100-103
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把梅、竹合画一幅之上称为“梅竹双清”。但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是谁先提出的?翻检很多书籍也不能最后确定。早先,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是将梅、竹分而吟咏图绘的。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出现很早,《诗经》中已有大量以花喻人的诗句,屈原更是遍咏香草,以比德君子。而咏梅诗最早应是南朝鲍照的《梅花落》、何逊的《咏早梅》,咏竹应是南朝沈约的《檐前竹》、谢的《咏竹》。直到元代才有以梅竹为题合吟于一首的诗作,有贡性之的《题翠竹红梅》,有泰不华的《题梅竹双清图》,这是见到最早以双清称谓梅竹的文字记载。从题目看…  相似文献   
999.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家合作开发神话资源,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等社会文化关系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纵观神话的流变与承继,历史的沧桑之脉与时代的新兴动力互有消长,成为人类神话创造、延续的基本方式。然而,神话资源的当代转化却因相异的文化传统、复杂的转化动机而变得难以把握、众说不一。为此,我们组织“当代语境中的神话资源转化”笔谈,以武汉市大禹治水神话园为个案,邀请原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刘锡诚先生主持,同时约请国内神话学界部分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讨论,促进学术研究对当代问题的及时关注与深度参与。我们将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讨论与实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