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喧哗与骚动》和《四世同堂》分别作为福克纳和老舍的代表作品,都是关于家族没落的题材,并以此来反映一个社会的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一家族的没落直接体现在青年一代的悲剧中。文章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家的三兄妹和《四世同堂》中的祁家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福克纳关注家族没落过程中人内在的精神危机,而老舍所塑造的三兄弟的重点在于展示抗战背景下的国民性格。文章探索两者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2.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创造性地借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引证《圣经》典故、叙事手法等,赋予作品以《启示录》的色彩,深化其主题和丰富其文化底蕴。对圣经文化传统进行不同程度、各个视角的借鉴和运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增加小说的道德和情感深度,探究人类发展及命运的永恒。  相似文献   
103.
《新课标》的实施给音乐课堂形式带来了"百花齐放",使得音乐课堂是那么的"热闹",学生各种感官的共同"谐作",让听者感觉老师在"秀"、学生在"演",呈现一片的"喧哗与骚动"。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音乐教学的主旨是审美,我们的"乐"(音乐)要"乐"(快乐),我们要"律动"引领的"心动",我们应该好好审视当下课堂的"喧哗与骚动"。  相似文献   
104.
福克纳通过《喧哗与骚动》的创作展示了其独特的时间意识与时间哲学。其小说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无不是福克纳独特时间观的具象性表现。福克纳的时间观是二相时间观——过去与现在,而非常识的三位时间观.即过去一现在一未来;在时间与空间之关系上,则体现为空间上的暂时悬搁与此时的趺落;在人物行动上则是无限期的延异与沉潜于既往;在事相呈象上则是以实为虚、化实为虚。  相似文献   
105.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力作,福克纳善于从文学的角度来研读人性,本文分析和探讨昆丁.康普生面对家族昔日的辉煌所陷入的重重困境———时间困境、道德困境及生存困境,进而分析整个美国南方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6.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寓言,现代人由于生存意义的遮蔽致使生存变成虚无。福克纳用神话反讽模式,指出只有意义才能赋予苦熬以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喧哗与骚动》与《秦腔》分别描写了20世纪工业化进程中的美国南方社会和21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受的巨大冲击。两位来自乡村并对乡村文明拥有深厚感情的作家福克纳和贾平凹作为乡土文化的守望者,在困惑与绝望之中,不约而同地为逝去的精神家园唱出了最后的挽歌。  相似文献   
108.
《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它暗示了小说的多重主题:时间、死亡、人生如行走的影子、人生的虚无等。《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叙述者的多角度叙述,二是故事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交错。小说的叙述在不同的时空往来驰骋,展示了康普生家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把康普生兄弟灵魂的空虚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从小说叙事方式的角度对莫言的《檀香刑》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了比较。《檀香刑》的叙事者由"少"到"多",叙事结构由"线"到"块",叙事风格由"西"到"中",实现了对《喧哗与骚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针对《喧哗与骚动》中威廉.福克纳所关注的妇女社会地位问题,分析了该文中三个重要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象征旧南方僵死的传统文化的康普生太太;反抗传统,追求真爱的凯蒂;象征着忠诚、忍耐、坚强、仁爱的迪尔西,并指出种族主义和清教传统是其产生的宗教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