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6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开元三年(715),高丽王莫离支高文简自突厥内附唐朝,成为最后一批入唐的高句丽人,因其身份显赫,受到唐廷的礼遇。关于高文简的身份以及被封辽西郡王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所谓"小高句丽国"是否真实存在。在认真分析《新唐书》中关于"后稍自国"这则史料之后,以及高德武之后的历任安东都护情况,可以看出所谓的"小高句丽国"并不存在,以及明确了关于"高丽王莫离支"高文简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22.
7世纪后半期的唐日关系围绕朝鲜半岛展开。白江口战役后,唐朝为实现在朝鲜半岛的战略规划,三次派遣使者赶赴日本,或为重建百济稳定后方,或为对抗新罗而寻求援助。战后的日本不再直接介入朝鲜半岛事务,但仍对半岛的局势保持着敏感。对于唐朝,日本抱着惧而远之的态度,这种恐惧心理的产生既有现实威胁的因素,也是统治者为推进“大化改新”的进程而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3.
集安市麻线河右岸河滩上出土了一通高句丽时期的石碑,花岗岩石质,碑身呈扁长方形,残高173厘米,宽60.6~66.5厘米,厚12.5~21厘米,下部有榫头,是典型的圭形碑。石碑的正面阴刻碑文,汉字隶书,共10行,自右向左竖书,前9行每行为22字,最后一行为20字,原文共218字,最初辨识156字,现可识读173字。碑文记载了邹牟王开创基业,高句丽诸王继胤相承和好太王统治的情况。同时记载了为高句丽王陵守墓烟户制度、相关法令。立碑的年代应在好太王时期。  相似文献   
124.
自小兽林王时期,佛教传入高句丽,从此佛教文化影响了高句丽社会的诸多因素。从历史遗迹中可以看到佛教因素在高句丽建筑上的重要应用和体现.以便于理解当时佛教在高句丽的传播情况.又有助于我们理解高句丽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25.
刘洪峰 《兰台世界》2013,(30):18-19
高句丽与夫余政权之间因为存续时间上有5个世纪左右的交叉时间,且地域相邻,民族渊源关系深远,所以二者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必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笔者对高句丽与夫余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加以对比,分析其异同。  相似文献   
126.
自从举世瞩目的高句丽王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前去拜谒的游人络绎不绝,人们对好太王碑、将军坟等高句丽古代文明交口称誉。然而。我以为最应受到关注、令人流连忘返的当属五盔坟古墓的壁画了。  相似文献   
127.
128.
618年,唐高祖李渊灭隋,结束了当时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建立了唐朝.高句丽原是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后来不断扩张,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唐王朝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来往.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登基后,多次派遣使臣赴唐.唐朝奉行以"和"为主的外交政策,与高句丽确立了宗藩关系.唐高祖时期是双方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9.
李云 《收藏界》2011,(5):53-58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史称东周,所居之城被称为东周王城。据史料记载,从周平王开始,东周共有14个王以洛阳为都城,共计300余年。东周时期,列国纷争,"礼崩乐坏",周王室日渐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在星罗棋布的列国都邑中,仍保持着宗主国的躯壳,是列国都城中规格最高的都城。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王城荒废,遂成遗址。东周王城遗址位于涧河两岸,四周有夯土城墙,  相似文献   
130.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从高句丽民族的墓葬形式、墓葬铭文、墓室壁画及高句丽民族重厚葬的习俗特点来阐述高句丽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与中原文化互融的墓葬习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