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85篇
科学研究   143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91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他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任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科研可以让教育教学走上快速发展的直通车,思考和研究可以让我们幸福前行,尽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42.
杀之而已矣明朝的一次考试,以《杀鸡》为题,有个考生提笔写道:"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为红鸡,为白鸡,不红不白为花鸡矣,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如此《杀鸡》作文,可谓"雷人"。哥哥你错也清代有一年乡试,其命题为《昧昧我思之》,这是语出《周书·秦誓》中的一句话,昧昧的意思是暗暗、静静,原意是  相似文献   
143.
教学分析 鸭与鸡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家禽,也是常见的鸟。《鸭与鸡》是鄂教版《科学》三年级《家养小动物》单元的第二课。学习本课,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角色。本单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观察、  相似文献   
144.
张亚兵 《大观周刊》2012,(48):31-31
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是陕西省第二犬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宝鸡古称陈仓、雍州,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孕育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人文底蕴。宝鸡地名的由来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柔和,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命名的,本文拟就从宝鸡命名的深层原因探究宝鸡名称的文化意义与象征。  相似文献   
145.
泠风一吟 《小读者》2012,(11):50-50
落伍,保守,代沟已变成鸿沟!你面露不屑,愤而起身离去——我们的谈话不欢而散。孩子,落伍不是我的错。时代赋予你们响亮的话语权,在这讲究教育民主的大氛围里,你的生气名正言顺。你们可以直斥我们的老朽,但在我们小时候这是万万不敢的。父母即使有错,也是有道理的,即使老眼昏花也不敢随便嗤笑,更遑论张口指责。一个年代的人有一个年代的尴尬,由这一辈众多的兄弟姐妹忽然到下一代的独生子女,我们这一代陷入的是教育的尴尬。小时候,家里杀鸡,最好吃的鸡腿和鸡肫总是孝  相似文献   
146.
147.
民间谚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词源于北宋年间的“嫁鸡逐鸡飞,嫁狗逐狗走”,是说如果嫁的男人家只有鸡的话,那就追逐鸡飞,只有狗的话就追逐狗跑,这样的命就认了.并不是现代一般理解的,嫁与的男人如果是鸡的话就跟鸡走,嫁的男人是狗就随狗跑.这谚语在北宋就被广泛开始运用在诗歌.之后在金元明清诗歌和戏曲小说中屡见不鲜,在明代拟话本中演化成现代我们看到的文本,随着戏曲小说的普及,慢慢为世人所熟知.这从一个细节可以证明,在遣词用语方面也可以看出宋代诗歌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8.
郊区的鸟叫得早。天一亮,麻雀、竹鸡、白头翁、黄八郎……就聚在房前屋后,起劲地合唱。麻雀的叫声琐碎而短促;白头翁的叫声婉转而绵长;布谷鸟总是在天空不倦飞翔时,发出遥远而执著的劝勉;喜鹊则喜欢停留高枝,摇动优美的尾巴。掩饰恭维的单调。清晨站在田野上,看鸟群在晨曦中出列,或高或低、或西或东,鸣叫着掠过天空。  相似文献   
149.
150.
思维鸡汤     
《发明与创新》2009,(2):21-21
问路 古时一人赴京赶考。来到三岔路口,不知该走哪条路。见一人在石头后面干活,便上前询问。不料此人竟不言语,只把头探出石头上面望着他。赶考者正欲发怒,忽然想到了答案,于是选了一条路继续赶路。你知道他选的是哪条路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