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3802篇
科学研究   604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125篇
综合类   195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2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论述了水泥、骨料、矿物质掺含物掺量、高效减水剂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说明了通过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可确保高性能混凝土达到“高性能”的品质目标。  相似文献   
852.
徐进标  乙常青 《初中生》2009,(11):27-28
阅读古诗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关注诗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诗题之中,我们往往能明确诗词的类别,进而把握其表现手法和内容特点。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  相似文献   
853.
齐春桃 《教育》2009,(9):50-50
我在学校已有几周没有回家了,梦中又见到了聪明、顽皮、可爱的女儿。醒来丝丝牵挂、历历往事又爬上心头. 女儿叫哲哲,今年6岁,从小便嘴馋。那年夏天,还在她刚会扶凳子走路的时候,我在家剥莲蓬,她要吃。我不给,她也不硬要,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她就来了个突然袭击,伸手在盘子里抓了几粒,眨眼就到了口中,其速度之快不亚于鸡啄食。瞧她那副洋洋自得的胜利模样,我不禁哑然失笑。随着哲哲牙齿的增多,贪吃的特性也有增无减。只要她吃过的东西,  相似文献   
854.
合成了Cu、Hg和Zn氧氟沙星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855.
葛为为 《考试周刊》2009,(37):42-42
本文先简要阐述了指称论的一些理论,然后从这些理论出发阐释语义三角图示中的符号、所指物和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赋予语义三角理论中的三者以新的联系。  相似文献   
856.
王红梅 《考试周刊》2009,(18):202-203
“对写法”也称“主客移位”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抒情方法。诗人常用移情于人、移情于物等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85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字的美感;领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和诱导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相似文献   
858.
古代诗词的抒情方法多种多样,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然而,在诗歌鉴赏中,不少人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三种方法纠缠不清,甚至混为一团,以讹传讹。在此,谨对这三种极易混淆的抒情方法加以赘述。  相似文献   
859.
《肇论》是僧肇佛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历来对此的研究非常丰富。当下对僧肇佛学思想的探讨依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入。本文认为《物不迁论》中的“小乘不尽”观点实则与般若中观学发展的“破”法相关,而《不真空论》中所斥三家实则皆为“空心”主张。  相似文献   
860.
图书资料管理的主体是“人”,也即图书资料管理者;被管理对像为“物”,也即图书资料。探讨图书资料管理中知识服务的规律,旨在加强图书和资料的管理工作,其着眼点必定集中于对于“人”和“物”这两个因素在这项工作中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