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85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伍旭升 《出版参考》2005,(12S):25-25
初识刘海栖,恐怕没有人猜不出他是哪里人,1米80的个儿头,热情、敞亮、豁达,一个标准且俊朗的山东汉子。但恐怕没有人第一眼猜得出他是做出版的,而且还是一个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齐鲁文化的绵延魅力在他的血液中,在他的个性禀赋中着实是那样的浓郁、深沉而细腻。在他长达30年的出版生涯中,给了他坚韧的毅力、宽容的品格和不懈的创造灵感,以及自我前行的动力。看了他的从业履历和作品,便会觉得笔者此言不虚。  相似文献   
12.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1):F0004-F0004
为了达到现代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以便于文献的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特对来稿提出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达到现代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以便于文献的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特对来稿提出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全国两会期间,每位代表委员的话语,都可能是一个新闻热点,从这个富矿中攫取有价值的东西,成为同行们削尖脑袋拼抢的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6名记者组成的齐鲁晚报报道团队立足山东本地、百姓民生,以记者专业化的素质和前瞻预判,发挥都市报的特色和优势,使两会报道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权威准确,做出了立足于“山东百姓”的两会报道.  相似文献   
15.
周国芳 《青年记者》2016,(13):43-44
2月28日,作为齐鲁晚报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团队的一员,我第一个到达北京.去梅地亚中心拿会议请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培训,虽然距离两会开幕还有几日,但那时的我们早已进入媒体人的“两会时间”. 今年是我入职齐鲁晚报的第二年,很幸运,我参与了两次全国两会报道.与前辈们比,我是个初出茅庐的新闻“菜鸟”.2015年3月,我清楚地记得,一通电话打来:“明天晚上来北京,跑政协,没有证.”  相似文献   
16.
齐鲁大地有着泰山文化和黄海文化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目前,山东省对山海文化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龙头创意产业,也未形成知名创意文化品牌。基于齐鲁的山文化、海文化资源,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创意设计、文化包装、深度开发,以使自然形态的山海转化为山海文化品牌。同时,也有必要对山文化资源和海文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联合开发,以打造国际知名的山海创意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7.
当代齐鲁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文化品牌建设应积极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流,实现从单纯依赖物质、地理、名胜、生物资源的传统文化产业模式向偏重精神资源开发、文化创意、高科技的数字化文化创意产业模式转变。目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因素正制约着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所以,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文化自身的瓶颈问题,而充分利用网络传媒技术加大地域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开发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刘芳 《现代教育》2011,(10):46-47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了我们的设计艺术。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研究设计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齐鲁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差异性比较,及其在现代设计语境下对艺术设计造型的影响解读。旨在挖掘隐藏在设计艺术中的能够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精神本质的齐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山东有着悠久而荣耀的散文传统,是散文创作与研究的重镇。山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文学艺术教育和研究见长的院校,建校七十多年来,培养了王景科、刘烨园、蒋新、丁建元、李登建、王兆胜、张清华、李一鸣等二十多名优秀的学者型作家,逐渐形成了一种学院派“散文创作现象”。本文以刘烨园、丁建元、李登建、王兆胜的散文创作为中心,考察山东师范大学散文创作的美学意蕴,为地域散文研究增加新的视角和材料。研究发现,山东师范大学作家们的散文创作,在呈现出鲜明的学院派传统、多元的审美趣味、创作技艺的先锋姿态等美学意蕴的同时,内嵌着浓厚的齐鲁文化精神传统,是当代散文创作领域内别具特色的一面“人文旗帜”。  相似文献   
20.
沂蒙精神植根于沂蒙大地,与齐鲁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厚历史渊源。它既是沂蒙文化地域特点的集中体现,同时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齐鲁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对齐鲁文化发挥了传承和弘扬的独特作用。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弘扬和传承,是齐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促使新时代山东文化更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因而,从红色文化活动、红色文化艺术创作、红色文化博物馆建设、红色文化口述史料采集和整理保护等方面入手,探讨沂蒙精神传承与齐鲁文化发展的融合创新路径,将会更好地推动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