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1641篇
科学研究   26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5篇
综合类   11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81.
Who are We?     
This article scrutinises the usage of the words “we”, “us” and “our” by BBC radio journalists when reporting and discussing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By analysing reports and discussions on the “flagship” Radio 4 Today, a daily news programme whose centrality to political and public debate is widely recognised, the article raises substantive questions about clarity, accuracy and impartiality in senior broadcast journalists’ choice of language. In exploring the assumptions which may underlie the invocation, via such language choices, of an implied community, an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BBC's commitment to impartiality in its Editorial Guidelines, the article identifies numerous recent examples where the choice of words and identifiers can be seen as undermining the BBC's impartiality and which show several of its senior journalists adopting the first-person plural “we” when reporting on matters of public policy. The findings therefore indicate a general need to codify norms which are seen to integrate the need for accuracy as well as impartiality, and for these norms to take into account issues which might at first glance seem to be inconsequential, micro-level features of the journalists’ language.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ore fine-grained guidelines on permissible circumstances for BBC journalists’ usage of “we” and “our” need revising and disseminating in the light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82.
抵制日货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州人民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不屈服于各种反动势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该运动具有发动早、持续时间长、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互相支持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3.
在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最突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英语的价值与目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与四级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以期对正在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4.
五四运动时期是思想文化剧烈变革的时期。不少学说、思潮传入中国 ,引起一些争鸣、争论。由于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争论中越辩越明 ,广泛传播 ,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 ,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5.
“发展才是硬道理“.高等教育只有发展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求得生存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新升本科院校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抓住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观念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这一批“升班马“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6.
运用密度泛函平面波赝势方法(PWP)和广义梯度近似(GGA),对替代式C掺杂β-Si3N4的超晶胞电子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β-Si3N4:C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对C掺杂前后电子结构的异同以及价键的一些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由于C的掺杂,价带宽度展宽,导带宽度和禁带宽度均变窄;态密度出现了几个新的峰,平均峰值有所减小.通过对比分析光吸收系数发现,相对于β—Si3N4的光吸收系数,β-Si3N4:C的吸收系数有所降低,并且向长波方向移动,100nm处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约11.8nm.  相似文献   
187.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分别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188.
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嘉兴学院非英语专业部分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运用上存在的差异,并就调查中反映出的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和培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9.
目的阐明半相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抗中、高危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机制。方法通过预实验确定输注最佳时间及最佳浓度,并检测此条件下加入去CD8^+T细胞和去CD4^+T细胞半相合DLs培养后细胞的凋亡率及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浓度。培果在最佳输注时间(培养后24小时)、最佳浓度(2.5×10^5/ml)下加入去CD8^+T细胞半相合DLs进行培养,淋巴瘤细胞凋亡率(17.6±2.5)%与对照组(4.6±1.2)%及加入去CD4^+T细胞半相合DLs(5.2±1.6)%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加入去CD4^+T细胞半相合DLs的培养液中IL-2浓度显著高于加入去CD4^+T细胞者和对照组。结论CD4^+T细胞在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中可能起着比CD8^+T细胞更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使用中,选择性去除CD4^+T细胞,可减少或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CVHD),并且不影响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IL-2在半相合DIs发挥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0.
就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的改革,尤其是听力方面的改革,着重探究各种听力题型特点及答题要领和技巧,以供考生使用及英语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