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2872篇
科学研究   298篇
各国文化   62篇
体育   405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93篇
信息传播   9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84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如今80后已经不可逆转的登上了职业的舞台,成为中国各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使80后员工能够在胜任当前工作的基础上提升潜力,企业管理者需要制定有效的培训开发计划,使其逐渐成为职场上新的最具影响力的成员。  相似文献   
42.
许哲 《华章》2011,(17)
当下的大学生,开始了由"80后"向"90后"的过渡.他们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中坚力量,其网络传播具有前卫性、逆反性、群体性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3.
不时有类似的新闻:某80后小夫妻睡觉,因缺乏经验,把小孩闷死了;法院统计离婚率,一定是80后占据榜首,其中不乏“3小时闪婚、7天离婚”一类的冲动型婚姻……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80后作家作品的盛行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的目光.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文献法、访谈法,从阅读的心理、目的、习惯及效果出发,探究80后作家作品对当代大学生阅读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阅读建议弥补大学生在80后作家作品接受中的不足与缺失,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相似文献   
45.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改教学方法提倡: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教师角色转变:“from sage on the stage to guide on the side”)、从经验中学习”(to learn from experience),强调在“从做中学”;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相似文献   
46.
"80后"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科研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深入了解其思想现状及特点,准确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把握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父母必读》2014,(11):26-27
两段小小的视频,却能引发网友集中关注宝宝的健康,这并非一种偶然现象。随着互联网信息大爆炸,80后、90后渐渐已为父母或者将为父母,他们习惯用—种从幽默、夸张,甚至带点自嘲的方式,从互联网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是这两段视频,还是现在层出不穷的母婴、育婴网站,都是应运他们需求而生的产物,也是育婴教育网络化、全面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8.
2005年正式出道,至今已经塑造了众多优秀角色的黄明,最近用《杉杉来了》和《金玉良缘》两部人气作品让更多喜欢上了这个80后的演员!  相似文献   
49.
择业门 一句精典的广告词说得很贴切,"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可有些事实却告诉人们,有不少当代80后大学生们在择业面前俨然就象是一个抓瞎的盲童,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择业目标与求职规划,找工作时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或者是看工作环境自己喜不喜欢,或者只看上资是否满意,再或者是看工作累不累,缺乏对选择一份工作要求岗位适合与岗位接受的满足职业成长的必要因素,其结果必然是为了工作而应付工作,找不到工作真实的乐趣感和职业的满足心理,单从表面上看一边是自己好好地在单位干工作,很努力、很用功,干得也不错,其实真正内心的另一边却足这份工作在残酷地折磨着自己的灵魂,令自己处在焦虑不安的状态中,甚至是生出一些莫名的厌倦和压抑,每天都恨不得想直接就从工作岗位上逃跑.  相似文献   
50.
柯昊 《新体育》2011,(4):32-34
一部网络短片《老男孩》看哭了一代80后,在这个族群步入中年,每日为了生活忙碌时,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当初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