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6种常用抗菌中药对3株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抑菌作用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抗菌中药对临床常见病原性细菌抑菌作用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6种常用抗菌中药(黄连、苦参、连翘、大黄、生地、知母),分别采用水提法制备至质量浓度1mg/L。应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上述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建立了中药抑菌作用的检测方法。黄连、大黄与连翘抑制细菌的作用较强,MIC值均≤0.05mg/L,其中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MIC值为0.00625mg/L)。结论:应用本方法可以进行中药抑菌作用的检测。抗菌中药对所试验菌种表现不同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2.
依据Bachman和Palmer的考试任务特征框架,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2012-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重点从语篇输入和预期回答两个角度对江苏省2012年至2014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进行了内容效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这三年的阅读理解试题基本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表现为体裁多样,题材广泛,整体难度适中,考查阅读技能覆盖面广;同时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如各年阅读理解D篇篇章字数明显偏长,对考生阅读速度要求偏高,2014年阅读篇章整体偏难,说明文常年以科普为题材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思维定势,篇章的题材在分布上不够平衡,历史、地理类题材篇章在近三年试卷中均未涉及,阅读技能的考查在题量的分布上极不平衡,近三年主旨大意题中忽视考查学生理解篇章的宏观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的能力。最后,提出关于阅读理解试题命制及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3.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美国青少年体质评定系统的发展历程、测试项目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梳理,并与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美国青少年体质评定更加重视与健康相关的测试指标,而我国在评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指标的同时,也考察学生运动方面的能力;在评价模式上,美国普遍采用的体质项目(FITNESSGRAM)评定系统选择了标准参照评价,而我国仍然延续百分位常模参照评价。建议我国青少年体质评定系统的治理主体应多元化、测试指标应科学化及评价模式应合理化。  相似文献   
74.
Curriculum discourse focuses understandably, on the formal and enacted curriculum; however,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much of individuals’ waking hours are spent in task-unrelated thinking and mind-wandering. No less, this pervasive phenomenon has been shown to affect us in many ways that can be linked to educa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is null-hidden inner curriculum that is enacted within students’ minds when they are not attentive to the formal/enacted curriculum. Drawing on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cognitive science, the paper develops a theory of ‘the mind as a curriculum deliberator’ and explains how the mind can be seen as ‘schooling itself’. Different states of mind such as mind-wandering, rumination and mindfulnes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educational effects an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that renders them in curricular terms is suggeste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paper aims to mobilize this inner curriculum from opaqueness and absence to a more explicit presence in curricular discourse, in an attempt to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mind can both enhance and hind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