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46篇
科学研究   8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玉堂杂记》为南宋周必大所作,是根据他在孝宗朝任翰林学士期间的随笔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玉堂杂记》详细记录了南宋学士院建置、典制名物、学士职掌诸情况,以及翰林学士的活动与心态,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后世揭示了宋室南渡之后学士院的发展和独特之处,是研究南宋翰苑制度最重要的史料。笔记还保存了南宋孝宗时期政治、制度、人物、诗歌方面的丰富史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42.
资料收集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当科研人员使用计算机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时,会碰到重复登录网站、重复设置搜索条件、定期登录特定网站等机械劳动。收集资料可以利用自动化辅助软件编制脚本,让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将科研人员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开展更高效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43.
时务学堂在短短的一年里培养了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自强、自立、爱国、维新。张伯良在时务学堂学习期间,曾两次在《湘报》上发表章,鼓吹维新变法。在时务学堂遭到攻击,湖南维新运动面临瓦解的时候,以张伯良为首的时务学堂学生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使时务学堂精神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444.
卫礼贤是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1899年来到刚刚成为德国租借地的中国青岛,自取中国名卫礼贤。卫礼贤在中国生活了25年,在青岛度过他旅华生活的重要时期。他创办了青岛礼贤书院,成为清末民初胶州湾地区新式学堂的样板。卫礼贤积极研习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45.
李提摩太是来华长达45年之久的英国传教士,由于他早年在山西赈灾中与山西官民结下较深的感情,因此,在20世纪初,乘来晋处理教案之机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并按英国的教育模式去建设和管理西学专斋,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为山西高等教育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46.
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中科院科技活动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中科院在科技投入与产出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总体上看,直属高校人力资源投入与中科院基本持平,国家财政拨款比中科院低。直属高校三大检索论文总数和人年均为中科院的2倍左右;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均为中科院的3倍以上,但中科院的发明专利占更大比重;获奖总量直属高校虽占优势,但高级别获奖中科院占较大份额。它们的投入产出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因此都需要加大投入和提高贡献率,需要推进产学研融合和政策创新,需要在制定相关科技政策时适当考虑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特性。  相似文献   
447.
学术,就其产生而言,必然有其时代背景,脱离现实语境的纯学术是难以发生的。无论是对时代的顺应,押或是与时代的背离,都是以时代作为一定的参照物。梁启超认为学术是在一定的时代思潮下发生并因此而有意义。本文主要以梁启超论清学史两种作为文本参照对象,阐释学术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8.
449.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层次的书院,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举考试设计。自从近代西学课程被引入书院,莲池书院的教育内容呈现出中西交融的态势。吴汝纶任院长后推行的书院课程西学化改革,虽然为书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力量,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书院课程变革却因为主体自身的失落而未能逃脱终结的命运,当然这也为清末"新学制"的制定提供了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450.
中国科学院中青年杰出科技人才的年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尚智丛 《科学学研究》2007,25(2):228-232
通过对227名中国科学院50岁以下杰出科技人才的统计分析,研究其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年龄特征,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自己培养的博士已成为杰出科技人才的主体部分。这一年龄特征与国际科技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一致,但是,在完成博士研究工作并进入职业科研活动方面,稍晚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