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4篇
教育   391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度集权的管理弊端,管办合一的体制缺陷,条块分割的管理壁垒,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行政性排斥,社会参与的第三方缺位。创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管理体制,应贯彻"统筹有力"原则,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组织机构;加快职能转变,实现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办学机构的法人地位;推进政校分开,实现管办分离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赋予成人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相应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32.
当下我国成人教育正进入挑战期,挑战主要来自对现时成人教育发展的迫切与迷惘,包括对成人教育价值的认知、对成人教育现状的把握、对成人教育未来的规划等等。然而,在这三维空间的穿越与对接中,不仅折射出现代成人教育发展的艰辛与曲折,更凸显出当代成人教育学者的使命与责任。本文力图从历史溯源与学者使命、事业发展与学者认知、未来构建与学者责任的内在关系着力,深层探索当代成人教育学者使命与责任的内涵与外延,为我国现代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33.
成人学习是一个涉及心理、教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对成人学习基本信息的采集,是科学规划与实施全民学习项目的前提。我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地区)16岁及以上各类成人群体的随机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学习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学习需求涵盖工作、职业、自我发展以及正在或者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工学矛盾是影响我国成人学习参与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社会角色及其承担的相应责任,再次是当地能否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学习信息、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费用、性别、年龄、地理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影响成人学习参与的重要因素。总之,我国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条件及环境营造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成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改进成人学习规划与实施工作,相关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教育培翻I机构,应组建或委托专门机构,对我国成人学习状况相关问题展开定期调查;同时,充分考量性别、年龄、地理环境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重视成人工学矛盾和社会角色,兼顾成人多方面学习需求,积极营造有利于成人深度参与的学习环境,建立健全成人学习费用分担机制和成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学习的参与率。  相似文献   
34.
应用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理论,尝试性地将TQM的手段和方法应用于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对其实现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5.
文章对我国成人教育中经济学研究的概况、研究进展特点、热点问题分析等进行了简述,并对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6.
近些年来,在普通高等教育急速扩张的背景下,独立建制的成人师范院校越来越少,仅有的成人师范院校里面成人在校生数量也逐渐萎缩,成人教育好像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行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还有一些肩负着我们基础教育伟大使命的成人学子克服着种种的困难、顶着种种的压力来到了为数不多的成人教育单位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这批成人学子的数量尽管不多,我们为教者还是应尽其本分,恪尽职守,不枉他们的求学苦心。本文以多年的成人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了成人学员的特点,总结了一些英语专业成人教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成人教育中常见的困境,以期对我们的成人教育实践尽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7.
Adult non-form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FET) in South Africa was adopted in 1990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of non-educated and unskilled adults. Public and private NFET centres aim to meet the training needs of adults who were deprived of formal education that would foster access to opportunities for employment. The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what constitutes NFET enabling environments for employmen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roach of training delivery fostering labour market entry of graduat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ndividual trainees who participated in private centres had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being employed because of the creation of internal enabling environments for skills acquisition and focus on income-generating activiti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an integration of technical skills with business skills and ‘learning by earning’ is a potential training delivery approach enabling 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econom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38.
从稳定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的意义;结合学校的实践,着重讨论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职能及其运作模式,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9.
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式是原始社会个体"通过仪式"的重要阶段,是原始社会检验年轻一代是否成熟,是否被社会承认和接纳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一些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民族仍保留举行"成年礼"仪式的习惯,并且有男、女孩的区别。原始社会"成年礼"仪式的出现对后来学校教育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a larger regional Swedish partnership programme that was established to develop site-based education for production workers. A partnership is seen a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ractice architectures. The actors involved represented larger transnational as well as smaller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employers, the metal workers’ trade unio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university researchers and public labour market authorities. Adult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engaged to act as leading action researchers on company-specific projects. The partnership programme is used here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 of supporting recognition under shifting partnership circumstances. The aim is to analyse enabling and constraining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teachers’ efforts as well as new possibilities that appeared as the partnership evolved over time.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the development of site-based education within a partnership framework means to develop a new practice that is very sensitive to local circumstances. It also shows how local meetings between people both enable and constrain, but also may open up a space for mutual recognition. A normative argument is that local spaces for mutual recognition need to be supported in a respectful way. Recognition of the particularities of each site is vital for this to happ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