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10篇
科学研究   37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17—2018年西藏自治区公职岗位实际需求量减少,只占到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30%左右,明显不能满足毕业生增长的速度,就业需实现政府主导向市场就业重大转型。但以藏族学生为主体的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固化,要想解决西藏严峻的就业压力,全面分析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2.
在英语中有很多动物比喻性词语都是用来描述女性的,作者通过教学积累收集了大量动物词语,分析了动物隐喻中体现出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73.
文章结合河南科技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现状,提出以兽医学科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考核方式等多个层面上对动物免疫学的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兽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4.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简牍与甲骨的起源孰先孰后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认为简牍起源于尧、舜、禹时代,而其广泛普及的时期在商、周;盛行期是战国至东汉末年。简牍与甲骨是并行于世的文献形态。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简牍不仅是使用时间最长,而且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书写材料。  相似文献   
75.
研究对比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与中国作家张爱玲的《秧歌》,发现两位作者均思考了人的生存境况,并号召弱者争取自己的温饱权。然而两位作者在对"饥饿"的描述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映射出了他们在文学风格上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6.
对玉林师范学院备战2006年第6届广西大学生运动会运动代表队的部分队员进行大强度训练后机体血液中的铜(Cu)、锌(Zn)、钙(Ca)、镁(Mg)、铁(Fe)5种元素含量的测定、比较和分析,了解大强度训练对其在人体内含量的影响,为运动营养、运动训练和加强医务监督提供科学参考依据。(1)抽检一次临近比赛前的大强度训练,检测训练后运动员机体内这5种元素的含量;(2)发现大强度训练对运动员机体内钙(Ca)、镁(Mg)、铁(Fe)的含量影响很大;(3)为了确保大专院校运动代表队训练效果,应重视队员在训练期间的营养平衡。  相似文献   
77.
本文阐述了抗生素的应用给人体来带的危害 ,要求采用安全的生产模式来生产畜产品 ,并提出要尊重动物的生长规律 ,在此基础上发展畜牧生产。  相似文献   
78.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畜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等优势,适合大学生创业。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对畜牧兽医专业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效探索,自主构建了“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创业素质拓展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创业实践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创业理论与创业实战相结合”的“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构建、运行及保障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认为这种创业培养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9.
从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服务岗位出发,对畜产品加工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创新课程教学设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加强课程动手能力培养,优化课程考核机制,旨在提高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立足三学(学生、学情、学院),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对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0.
Building out from a case study of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 this essay offers a cultural account of popular social protest in the narrowcast era. Founded in 1980, PETA has grown into the world's largest and highest profile animal rights group. I trace the evolution of the group's public relations efforts and describe them via vocabularies of sound— as creating social noise and generating popular rhythms. Through the mid‐1980s, PETA made public noise primarily by orchestrating news‐based controversies, but by 1987 they were increasingly turning to narrowcast and broad circulation music and entertainment media as a way to spread the word to outsiders and ritually express the beliefs of the group. I argue that these cultures of entertainment and celebrity provided structured rhythms of affection that took the cause further than the more discordant sounds of news‐based controvers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