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4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在战火中创刊的《七月》、《希望》是现代文学异彩纷呈的文学期刊中卓具个性的两支奇葩。两份刊物贯穿始终的编辑思想之一就是"同人"性质的定位。这种定位在当时的文学、文化环境之下显得不合时宜,同时又恰恰塑造了《七月》、《希望》的文学及思想的成就,却也为其刊物"同人"埋下了其后命运的伏笔。  相似文献   
62.
《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部童话作品。迪斯尼又把它改编成动画作品搬上银幕,并大获好评。和《大林与小林》等一大批彰显着鲜明的"思想性"、"教育性"的中国童话作品相比,《宝葫芦的秘密》开始具备了可贵的儿童本位的人本思想,而其中的"宝葫芦"角色更是被赋予了复杂的多面性,即复义性。这就使得这部童话突破了思想和认识的限定,具备了超越时代、地域、国别的经典质素。  相似文献   
63.
《雷雨》是20世纪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曹禺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的症结所在。《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正是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所揭示的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能建构一个有爱和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64.
战后初期,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对苏联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错误判断,过分相信美国可以长期垄断原子能秘密,而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成功试验打破了美国决策者的幻想,杜鲁门政府开始调整其核政策,做出了研制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的决定,从而促使美苏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而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的出台,则为美国大规模扩充军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SSCI数据库中美国《教育社会学》期刊从2000-2011年刊载的文献作为分析的基础。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下载的数据进行了文献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了相关图谱,又因为该期刊是美国教育社会学学科的专业核心期刊,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美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在这一时间段研究的前沿主题和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66.
以往的研究都认为施蛰存的《将军底头》是一篇历史小说。作家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纯熟地运用其中,剖析了历史人物在情欲与理性的双重冲突下灵魂的搏斗。笔者以为,以往的研究还停留在弗氏学说的表面,没有结合文本深入到小说中的隐喻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挖掘。《将军底头》是一篇关于中国式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性寓言,具体说来它是五四时期现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阉割焦虑的一种隐喻化表达。巴金的《家》、《憩园》和曹禺的《雷雨》都是这种儿子阉割焦虑的互文性表达。  相似文献   
67.
互文性是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这两部小说集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审美意象具有广泛的互涉性,主题间的互相关联和暗合现象也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68.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情况,分析了信息技术有效介入的课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这五个方面的新特点,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生活中的旋转》一课阐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什么样的课是好课”。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制定了初步的评价量规。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和对本文提出的评价量规的合理使用,能促使教育者真正做到把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到课堂中。  相似文献   
69.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体育报》为例对我国媒体奥运报道"刻板印象"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奥运报道与21世纪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媒体奥运报道呈现以下"刻板印象":"唯金牌论"、"唯中国论"、"英雄主义"、"运动员被看作民族象征";进入21世纪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媒体报道的"刻板印象"发生了变迁:"聚焦金牌但不拜金"、"突出中国,兼顾世界","英雄主义"得到弱化、"运动员被看作情感主体"。并对这一变迁进行了社会学解读:1)时代背景:时代的变迁是奥运报道"刻板印象"变迁的重要推手;2)外部原因:"消费社会"人们对媒体的需求"多元化"使然;3)内在原因:媒体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的深化;4)专业运作:媒体运作的专业化促进了"刻板印象"的变迁。  相似文献   
70.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